读史(其五)

今来古往一封疆,虎斗龙争几帝王。

百二山河秦地险,八千子弟楚天亡。

朝廷有道自多助,仁义行师岂恃强。

往事废兴何处问,寒烟衰草满斜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翻译

古今以来这片土地,虎狼争斗龙凤较量了多少帝王。
秦地的江山险峻无比,八千子弟兵在楚天覆灭了强权。
朝廷若得人心,自然会有众多支持,仁义之师无需倚仗武力。
过去的历史兴衰该向何处探寻,只有寒烟和衰草在夕阳下诉说着过往。

注释

一封疆:指一片地域,这里特指古中国的领土。
虎斗龙争:形容激烈的权力斗争,如同虎与龙的争斗。
百二山河:形容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仁义行师:以仁义为指导的军队,强调道德和正义。
废兴:兴盛与衰败,历史的更迭。
寒烟衰草:象征荒凉和衰败的景象。

鉴赏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的诗人于石所作,名为《读史·其五》。诗中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表达了诗人对于英雄辈出的感慨和对国家兴衰的深刻反思。

“今来古往一封疆,虎斗龙争几帝王。”此两句描绘的是历史长河中的征战与更迭,强调时间流转中领土的变迁以及历代帝王之间的竞争。这里的“虎”和“龙”常用来比喻英雄人物或权力高手之间的较量。

“百二山河秦地险,八千子弟楚天亡。”这两句诗具体指代了历史上的特定事件。其中,“百二山河”可能暗示中国古代的地理险要,而“秦地”则是指秦朝,这里或许在提及秦朝的强盛与灭亡;“八千子弟楚天亡”则可能是在讲述楚国的衰落,尽管具体历史事件未能明确界定,但可见诗人对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和国家兴衰有着深刻的感受。

“朝廷有道自多助,仁义行师岂恃强。”在这两句中,诗人表达了对理想政治状态的向往,即一个以道德为根本、以仁义治国的政权。这里的“朝廷”指代的是中央政府,而“有道”则意味着朝廷有正确的治国之道;“岂恃强”则是在表达即便是军事力量再强大,也不能仅依赖武力而忽视了仁义。

“往事废兴何处问,寒烟衰草满斜阳。”最后两句诗,是对过去历史事件的追问,以及对于那些曾经辉煌但如今已成过眼云烟的英雄和王朝的感慨。这里的“往事废兴”指的是历史上的兴衰更迭,“何处问”则是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历史的好奇和探寻;“寒烟衰草满斜阳”则描绘了一幅荒凉的图景,表现出时间流逝与物是人非的哀愁。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反思,表达了诗人对于英雄辈出的感慨,以及对国家兴衰的深刻理解。诗中充满了对历史智慧的追求,以及对于理想政治状态的向往。

收录诗词(205)

于石(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读史(其四)

汉楚兴亡事已休,至今堪叹亦堪羞。

郑君不肯更名籍,项伯胡为赐姓刘。

寡助固知亲亦叛,孤忠忍以主为雠。

人臣贵在明大义,勿为身谋为国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读史(其三)

秦亡四海角群雄,三尺胡然起沛丰。

首录酂侯忘纪信,不诛项伯戮丁公。

亲而寡助宁非叛,国尔忘身始是忠。

赏罚于斯庸未当,终然击柱或争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读史(其二)

世以燔经咎李斯,斯文兴丧岂关渠。

楚人未烈咸阳火,秦府犹存博士书。

吾道不随灰烬冷,残烟空锁帝王居。

独嗟先入收图籍,刀笔区区计亦疏。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读史(其一)

厥初开辟浩难名,帝降而王绪可寻。

百代相因三代礼,七弦何似五弦琴。

时逢否泰有消长,道在乾坤无古今。

所以孟轲生战国,欲承三圣正人心。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