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尽途中作

行行芳草歇,潭岛叶纷纷。

山色路无尽,砧声客强闻。

残阳曜极野,黑水浸空坟。

那得无乡思,前程入楚云。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文]韵

翻译

一行行花草停止了摇曳,潭边岛上落叶飘零。
山路蜿蜒,山色连绵不断,远处的捣衣声让旅人勉强听见。
夕阳余晖照亮了广阔的田野,黑色的水流淹没着空寂的坟墓。
怎能没有思乡之情呢,前方的道路延伸进楚地的茫茫云烟。

注释

行行:形容连续不断。
芳草:青草。
歇:停止。
潭岛:水边的岛屿。
叶纷纷:落叶飘落的样子。
山色:山的景色。
路无尽:山路无边无际。
砧声:捣衣的声音。
客:旅人。
强闻:勉强听到。
残阳:傍晚的太阳。
曜:照耀。
极野:广阔的田野。
黑水:黑色的水。
浸:淹没。
空坟:空荡荡的坟墓。
那得:怎能。
无乡思:没有思乡之情。
前程:前方的路。
入:延伸到。
楚云:楚地的云雾。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旅行中的景象。"行行芳草歇,潭岛叶纷纷"中,"行行"表达了游子的不停脚步,而"芳草歇"和"潭岛叶纷纷"则分别从草地和树木上描绘出秋天的景色,给人以静谧而又略带哀伤的感觉。

"山色路无尽,砧声客强闻"两句,通过对山色与道路连绵不绝的描写,以及远处传来的砧声,表现了诗人在旅途中的孤独感受。"强闻"一词,更显出诗人对周围环境的深切感知。

"残阳曜极野,黑水浸空坟"两句,则是通过对夕阳与河流的描绘,营造出一种秋尽时节的萧瑟氛围。"残阳"和"黑水"都烘托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而"极野"和"空坟"则增添了一种荒凉与苍茫。

最后,"那得无乡思,前程入楚云"两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那得"一词,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感慨,而"前程入楚云"则是说尽管旅途艰辛,但心中始终牵挂着远方的家乡。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抒发了诗人深切的情感和独特的哲思,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而又不失沉郁的情怀。

收录诗词(738)

贯休(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俗姓姜。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能诗,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尝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有《禅月集》存世。亦擅绘画,尤其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笔法坚劲,人物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所谓“梵相”。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存世《十六罗汉图》,为其代表作

  • 字:德隐
  • 籍贯: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
  • 生卒年:832~912

相关古诗词

秋过相思寺

见说相思寺,今来似有期。

瘴乡终有出,天意固难欺。

昼雨先花岛,秋云挂戍旗。

故人多在蜀,不去更何之。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秋过钱塘江

巨浸东隅极,山吞大野平。

因知吴相恨,不尽海涛声。

黑气腾蛟窟,秋云入战城。

游人千万里,过此白髭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秋怀赤松道士

仙观在云端,相思星斗寒。

常怜呼鹤易,却恨见君难。

石罅青蛇湿,风榸白菌乾。

终期花月下,坛上听君弹。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寒]韵

秋夜作因怀天台道者

万事何须问,良时即此时。

高秋半夜雨,落叶满前池。

静怕龙神识,贫从草木欺。

平生无限事,祗有道人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