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清代诗人梁成楠所作的《答幼春问讯之作(其二)》。诗中以深沉的笔触,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以及对过往岁月的怀念。
首句“秋霜入鬓已堪怜”,描绘了诗人年华老去的形象,秋霜比喻岁月的无情,入鬓象征着白发的增添,表达了一种岁月催人老的无奈与哀愁。
“旧事思量更黯然”一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深深怀念,黯然的情绪流露出了对时光流逝的感伤。
“父子纪群交再世,主宾瑜策话同年”两句,通过回忆与家人、朋友的相聚,以及与同龄人的交流,展现了诗人对人际关系的珍视和对友情的怀念。
“毛锥无用垂疏秃,羽扇非时合弃捐”两句,运用了毛笔和羽扇的意象,毛锥代表文人雅士的工具,而“垂疏秃”暗示了其不再使用的状态;羽扇则象征着权力或地位的象征,但“非时合弃捐”表明了时机已过,这些曾经重要的事物如今已失去了意义。
最后,“谁料不谈阿堵客,老来偏欲乞囊钱”两句,以幽默的口吻,表达了诗人晚年生活的困顿,同时也流露出对物质世界的无奈与渴望。阿堵客原指贪财之人,这里反讽自己虽已老去,但仍渴望得到一些生活所需的钱财。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个人经历和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友情、岁月的深刻思考和感慨,语言质朴而情感真挚,富有哲理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