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吕陶为友人王定国北归时所作,通过描绘王定国从壮年奔波到晚年归家的历程,展现了人生的聚散与忧乐。诗中既有对王定国个人命运的感慨,也蕴含了对国家政治的反思。
首联“壮年驰走太行车,晚岁还家幸有馀”,开篇即以对比手法,描绘了王定国年轻时的奔忙与年老后的归家之幸。太行车,古代的一种交通工具,这里借指王定国年轻时的奔波劳碌。晚岁还家,虽有余生之幸,但其中也隐含着岁月流逝、人生易老的无奈。
颔联“进取厚颜嗟鹤发,退藏深计得蜗庐”,进一步阐述了王定国的人生阶段。进取时,或许因追求功名而略显厚颜,但到了晚年,面对鹤发苍苍,回顾一生,或许会有更多感慨。退隐后,选择蜗庐作为居所,既是一种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也是对过往岁月的深刻思考。
颈联“五湖谪去谁收骨,千骑归来尚载旟”,则以王定国被贬五湖的遭遇,与归来时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五湖谪去,无人问津,骨灰何人收葬?而千骑归来,虽然声势浩大,但是否真的能带来真正的安宁与满足?这一联表达了对人生起伏无常的感慨,以及对权力与地位虚幻本质的洞察。
尾联“回首太平堪颂咏,圣君勤政式商闾”则是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在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后,回首往昔,若能生活在太平盛世,人们可以歌颂赞美,圣明的君主勤于政务,使得百姓安居乐业。这一联寄托了诗人对于理想社会的憧憬,以及对贤明君主治理国家的期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王定国个人经历的描绘,反映了宋代士人对人生、政治和社会的深刻思考,既有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有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体现了宋代文人士大夫的精神风貌和文化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