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报恩寺水阁

寺锁双峰寂不开,幽人中夜独裴回。

池文带月铺金簟,莲朵含风动玉杯。

往往竹梢摇翡翠,时时杉子掷莓苔。

可怜此际谁曾见,唯有支公尽看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翻译

寺庙深锁双峰静寂无声,深夜里只有隐士独自徘徊。
月光映照在池塘上,如同金色的席子铺开,莲花随风摇曳,仿佛玉杯在轻轻晃动。
常有翠绿的竹梢在风中摇曳,松果不时地落在青苔上。
在这寂静时刻,又有谁能看见这美景?只有支公曾全部领略过。

注释

寺锁:寺庙深锁。
双峰:两座山峰。
寂不开:静寂无声。
幽人:隐士。
中夜:深夜。
独裴回:独自徘徊。
池文:月光下的池塘。
金簟:金色的席子。
莲朵:莲花。
含风:随风摇曳。
玉杯:比喻莲花。
竹梢:竹子的梢头。
翡翠:绿色的翡翠鸟。
掷莓苔:松果落下。
可怜:可惜。
此际:此刻。
谁曾见:有谁能看见。
支公:古代僧人,此处借指无人。
尽看来:全部领略过。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夜寺庙的宁静图景。开篇“寺锁双峰寂不开”即设定了一个安静而封闭的空间,双峰被寺门所锁,寂静到几乎无声。紧接着“幽人中夜独裴回”则表明诗人在这宁静的夜晚独自一人漫步于寺庙之中,裴回可能是指归寝或独行。

接下来的“池文带月铺金簟”描绘了一幅水阁中的景象。池塘内映着明亮的月光,如同铺设了金色的锦缎。而“莲朵含风动玉杯”则透露出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细腻感受,荷花轻摇,仿佛在风中舞动,如同精致的玉制酒杯。

“往往竹梢摇翡翠”和“时时杉子掷莓苔”,表现了植物随着微风轻轻摇曳的情景。翡翠可能指代高贵或美丽,竹梢在夜风中轻轻摆动,如同翡翠一般;杉子则是大自然中顽强生长的象征,它们似乎在掷撒着地上的苔藓。

最后,“可怜此际谁曾见”表达了诗人对当前美景的独自享受之感慨,感到这般美好时刻却无人为伴。紧接着“唯有支公尽看来”,支公可能是寺中的僧侣或守门人,这里指代着只有他们才能看到诗人此时的心境和周围的景色。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夜晚寺庙内外自然与建筑环境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沉的艺术造诣。

收录诗词(427)

皮日休(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逸少,生于公元834至839年间,卒于公元902年以后。曾居住在鹿门山,自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晚唐文学家、散文家,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今湖北天门人(《北梦琐言》),汉族。在唐时历任苏州军事判官(《吴越备史》)、著作佐郎、太常博士、毗陵副使。后参加黄巢起义,或言“陷巢贼中”(《唐才子传》),任翰林学士,起义失败后不知所踪。诗文兼有奇朴二态,且多为同情民间疾苦之作。《新唐书·艺文志》录有《集》、《皮子》、《皮氏鹿门家钞》多部

  • 字:袭美
  • 生卒年:867

相关古诗词

寄怀南阳润卿

鹿门山下捕鱼郎,今向江南作渴羌。

无事只陪看藕样,有钱唯欲买湖光。

醉来浑忘移花处,病起空闻焙药香。

何事对君犹有愧,一篷冲雪返华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寄毗陵魏处士朴

文籍先生不肯官,絮巾冲雪把鱼竿。

一堆方册为侯印,三级幽岩是将坛。

醉少最因吟月冷,瘦多偏为卧云寒。

兔皮衾暖篷舟稳,欲共谁游七里滩。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寄润卿博士

高眠可为要玄纁,鹊尾金炉一世焚。

尘外乡人为许掾,山中地主是茅君。

将收芝菌唯防雪,欲晒图书不奈云。

若使华阳终卧去,汉家封禅用谁文。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

寄滑州李副使员外

兵绕临淮数十重,铁衣才子正从公。

军前草奏旄头下,城上封书箭?中。

围合只应闻晓雁,血腥何处避春风。

故人勋重金章贵,犹在江湖积剑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