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刘评事送海禅和归山

衲外元无象,言寻那路寻。

问禅将底说,传印得何心。

未了群山浅,难休一室深。

伏魔宁是兽,巢顶亦非禽。

观色风驱雾,听声雪洒林。

凡归是归处,不必指高岑。

形式: 排律 押[侵]韵

翻译

禅修之外并无形象可寻,言语中探寻何处的道路。
询问禅理究竟为何,传授佛法又怀着怎样的心念。
未能完全领悟群山的深邃,静室中的修行难以停歇。
降伏恶魔并非仅凭野兽之力,居于山顶也不意味着脱离凡尘。
观照万物,风驱散雾气;聆听声音,仿佛雪花飘落森林。
凡人归宿在此处即可,无需指向那高耸的山峰。

注释

衲外:禅修之外。
元:并无。
象:形象。
那路:何处道路。
问禅:询问禅理。
底说:究竟为何。
传印:传授佛法。
得何心:怀着怎样的心念。
未了:未能领悟。
群山浅:群山的深邃。
难休:难以停歇。
一室深:静室的修行。
伏魔:降伏恶魔。
宁:并非仅凭。
兽:野兽之力。
巢顶:居于山顶。
非禽:不意味着脱离凡尘。
观色:观照万物。
风驱雾:风驱散雾气。
听声:聆听声音。
雪洒林:如雪花飘落森林。
凡归:凡人归宿。
高岑:高耸的山峰。

鉴赏

诗中“衲外元无象,言寻那路寻”两句,表达了对心灵之路的探索与追问。衲,即僧人的袈裟,这里比喻佛法超然物外,无形无象;“言寻那路寻”,则是说要去寻找那种精神上的指引和归宿。

接下来的“问禅将底说,传印得何心”两句,是在询问禅宗的深奥教义,以及如何才能领悟到禅的心法。问禅,即问禅宗之道;将底说,意为探讨其最深处的意义;传印,则是指传承禅宗的心印或证悟;得何心,是询问通过这种方式能得到怎样的心灵状态。

“未了群山浅,难休一室深”两句,形象地表达了修行者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和挑战。未了,即尚未完成;群山浅,则是比喻修行之路虽然漫长但却平坦易行;难休,一室深,则是说即使在一个小屋中静坐,也要深入地去体验和领悟。

“伏魔宁是兽,巢顶亦非禽”两句,用生动的比喻来描绘修行者的境界。伏魔,即压服心中的烦恼与邪念;宁是兽,则是说即使像猛兽一样的困难和挑战,也能镇定不移;巢顶,指鸟类栖息之处;亦非禽,则是说修行者的心灵状态已超越了常人。

“观色风驱雾,听声雪洒林”两句,是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同时也反映出诗人的心境。观色,即观察颜色,指观赏自然之美;风驱雾,则是说风吹散了云雾,使得景物皆现真容;听声,即聆听声音;雪洒林,是说雪花纷飞,如同洒落在树林间。

最后,“凡归是归处,不必指高岑”两句,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心境。凡归,即所有的归去之处;是归处,则是说无论何处都是心灵的归宿;不必指高岑,是说并不需要特意寻找那些高山峻岭作为修行的地方。

这首诗通过对禅宗修行路程的探讨和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追求精神自由、超脱世俗束缚的心境。

收录诗词(330)

杜荀鹤(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汉族。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恃势侮易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事迹见孙光宪《北梦琐言》、何光远《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及《唐才子传》

  • 字:彦之
  • 号:九华山人
  • 籍贯: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
  • 生卒年:846~904

相关古诗词

御沟柳

律到御沟春,沟边柳色新。

细笼穿禁水,轻拂入朝人。

日近韶光早,天低圣泽匀。

谷莺栖未稳,宫女画难真。

楚国空摇浪,隋堤暗惹尘。

如何帝城里,先得覆龙津。

形式: 排律 押[真]韵

伤硖石县病叟

无子无孙一病翁,将何筋力事耕农。

官家不管蓬蒿地,须勒王租出此中。

形式: 七言绝句

乱后逢李昭象叙别

李生李生何所之,家山窣云胡不归。

兵戈到处弄性命,礼乐向人生是非。

却与野猿同橡坞,还将溪鸟共渔矶。

也知不是男儿事,争奈时情贱布衣。

形式: 古风 押[微]韵

旧衣灰絮絮,新酒竹篘篘。

只知断送豪家酒,不解安排旅客情。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