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访承天寺二蜀僧论禅学

箨冠随所适,竹杖复行唫。

夜月青莲宇,秋风珠树林。

根尘迷至性,诗酒涴禅心。

不学无生法,其如老病侵。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夜晚探访承天寺中两位蜀僧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禅学探讨的氛围与心境的变化。

首句“箨冠随所适,竹杖复行唫”描绘了诗人的装束与行动,穿着竹制的帽子,手持竹杖,自由自在地行走,暗示着一种超脱世俗的闲适与自在。这里的“唫”字,可能是指轻声细语,或是自言自语,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思考。

接着,“夜月青莲宇,秋风珠树林”两句,以月光下的寺院和秋风中的树林为背景,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环境。青莲宇象征着佛教的纯洁与清净,而秋风中的珠树林则可能寓意着禅学中对生命流转与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

“根尘迷至性,诗酒涴禅心”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禅学的深入探索与反思。根尘指的是物质世界与感官的诱惑,至性则是指本真、纯净的本性。诗酒在这里可能象征着世俗的享乐与诱惑,它们可能会干扰或污染禅者的内心,使其偏离了追求本真与清净的道路。

最后,“不学无生法,其如老病侵”表达了诗人对于禅学实践的思考。无生法是佛教中关于生死轮回、无常变化的教义,意在引导人们超越对生死的执着,达到心灵的解脱。面对年华老去与身体的病痛,诗人意识到,如果不通过修行来领悟无生法,那么这些自然的规律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自己的心灵与生活。

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诗人探访僧侣、探讨禅学的过程,更蕴含了对人生、自然与自我修养的深刻思考,展现了明代文人对于精神境界的追求与探索。

收录诗词(349)

宋登春(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丛竹洞

连竹分清影,接䍦卷洞圆。

丛疏风淅淅,叶密露涓涓。

捣药宜晨坐,抛书向午眠。

谁知幽僻地,自有野人天。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对酒

自古推名饮,而今不复疑。

少年当适意,况我白头时。

剑说非良计,酒歌多妙辞。

丹砂不可食,毕竟尔何为。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雨中遣闷

泽国秋云重,江城暮雨寒。

短衣为客惯,长铗向谁看。

密竹藏幽径,深松着小冠。

渚芹亦可荐,何惜老荆蛮。

形式: 五言律诗

九日同仙居兄饮江陵草堂因忆故园诸弟

客泪十年落,乡心九日县。

登高巴水外,望远楚云边。

各醉黄花酒,同悲鸿雁天。

浮骸能几日,而汝且相怜。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