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蚁封罅隙地,蛙井咫尺天。
那能致广大,此道谁为传。
这段诗节选自《杂咏十首(其十)》,是宋末元初时期文学家方凤的作品。从艺术风格上看,这首诗颇具禅宗哲理,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于人生境界和宇宙真谛的独到见解。
“蚁封罅隙地”一句,用了蚂蚁填塞地缝隙的形象,表现出一种小心翼翼、不遗余力的事物态度。蚂蚁虽小,但其工作精神令人钦佩,它们对细微之处的关注与修补,反映了一种对生活极致关怀的态度。
“蛙井咫尺天”则是通过青蛙在井中仰望天空的动作,来比喻人对于世界和宇宙的认知有限。青蛙虽能看到天,但它所见的只是井底那一小片天空,这强烈地象征了人类认识世界的局限性。
“那能致广大”这句表达了诗人对蚂蚁细心和蛙眼界限的感慨,想要达到更为广阔和深远的境界。这里的“致”,是指达到、实现的意思;“广大”,则代表着无边界的大道理或高尚的情操。
最后一句,“此道谁为传”表达了诗人对于如何才能真正达到这种境界的困惑和疑问。这不仅是在询问这种精神状态是由谁来传承、教育,还是在探讨这个问题背后更深层次的人生哲理。这里的“此道”,指的是那种超越常人的广大境界;“谁为传”,则是对这一境界如何得到传播和实践的追问。
总体而言,这段诗节以自然景物作比喻,探讨了人生境界与宇宙真理之间的关系,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想情怀。
不详
一名景山。宋末恩授容州文学,入元不仕。善为古今诗,不缘雕琢,体裁纯密,自成一家。有《存雅堂稿》等
解牛中肯綮,相马外骊黄。
从知得三昧,意到形自忘。
蚕茧每利人,蛛网偏害物。
利害夐不同,其间仅丝忽。
瑞世凤鸣阳,司晨鸡鸣丑。
呶呶取人憎,乱蝉合缄口。
鹍鹏奋云霄,尺鴳栖野草。
物各适其天,夫岂论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