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二十五首(其四)

世无英霸器,俚叟诵诗书。

不能静丘民,安用称唐虞。

堂堂赞皇公,龙变谁可拘。

邂逅逢可人,奋身为谋谟。

草书救深州,元翼终就屠。

谁能叱邸吏,奸将立改图。

天方去大和,拔公去其都。

十年奇才论,独智羞群愚。

形式: 古风

翻译

世上没有杰出的英雄人物,连平民百姓也能吟诵诗书。
若不能使百姓安宁,怎能称得上是唐虞盛世的君主。
威严的赞皇公,谁能束缚他如龙的变革之心。
偶然遇到合适的人,他便奋发为国家出谋划策。
他曾以草书救急深州,元翼最终却遭遇杀身之祸。
谁能呵斥那些官吏,让邪恶将领改变主意。
天意似乎要远离和平,迫使他离开京都。
十年间他的奇才被热议,他的智慧令众人自愧不如。

注释

英霸:杰出的英雄人物。
俚叟:平民百姓。
丘民:百姓。
唐虞:传说中的太平盛世,指尧舜时代。
赞皇公:可能指某位有威望的公卿。
龙变:比喻变革或革新。
邂逅:偶然相遇。
谋谟:策划,谋略。
草书:草率的书法,此处可能指紧急文书。
屠:杀戮,这里指元翼遭遇不幸。
叱:呵斥。
邸吏:官府的办事人员。
奸将:邪恶的将领。
大和:和平的时代,也可能指日本的年号。
拔:撤离,引申为被驱逐。
奇才:非凡的才能。
羞:使……感到羞愧。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张耒所作,收录在他的《感遇》系列诗中。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政治色彩浓厚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状况和个人抱负的深刻感慨。

首先,“世无英霸器”一句,直接点出了诗人对于现实中的英雄豪杰缺失的感叹。接着,“俚叟诵诗书”则描绘出诗人本身虽然学富五车,却不得志的处境。

“不能静丘民,安用称唐虞”两句,表明诗人对于无法平定百姓、恢复古代盛世(唐虞)的忧虑。这里的“唐虞”通常指的是历史上的盛世,比喻理想中的美好社会状态。

紧接着,“堂堂赞皇公,龙变谁可拘”一句,不仅展现了诗人对于权贵的批评,也透露出对变革的无奈和困惑。这里的“龙变”指的是权力高位者的频繁更迭,而“谁可拘”则是对能否有人能够遏制这种乱象的疑问。

下一句,“邂逅逢可人,奋身为谋谟”表达了诗人对于那些有能力、愿意出手相助的人的赞扬,以及自己投身于国家大计的决心。“邂逅逢可人”中的“邂逅”指的是能够遇到,或者说是幸运地得到;“奋身为谋谟”则强调了诗人的积极参与和献策。

接下来的两句,“草书救深州,元翼终就屠”描绘了一场军事行动的紧急与血腥。这里的“草书”可能指的是紧急情况下的简便文书,而“元翼”则是用来指代某个将领或统帅的名字。

随后,“谁能叱邸吏,奸将立改图”两句,抒发了诗人对于腐败官员和不忠诚将领的强烈批判,以及希望出现能够改变这种局面的英雄人物。

“天方去大和,拔公去其都”一句,则是对某个权势者离开其统治地的描写。这里的“天方”可能指的是自然法则或者上天的安排,而“拔公”则是指某位高官的离去。

最后,“十年奇才论,独智羞群愚”两句,是诗人对于自己过往十年的智慧和才能的自我评价,以及面对世俗中庸碌之辈时的孤立与自豪。这里的“奇才”指的是非凡的才能,而“独智羞群愚”则表达了诗人即便在众人看来平庸,但自己深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远超常人。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盛世的向往、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批判,以及个人抱负与无奈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的政治理想和个人的情感世界。

收录诗词(2256)

张耒(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代表作有《少年游》、《风流子》等。《少年游》写闺情离思,那娇羞少女的情态跃然纸上,让人羡煞爱煞,那份温情美妙真是有点“浓得化不开”。著有《柯山集》、《宛邱集》。词有《柯山诗余》。列为元佑党人,数遭贬谪,晚居陈州

  • 字:文潜
  • 号:柯山
  • 籍贯: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
  • 生卒年:1054—1114年

相关古诗词

感遇二十五首(其三)

士生有轻重,初非他人为。

视身真千钧,所压无不摧。

群偷让弊汉,喘走恐后时。

隆中贤少年,长啸弄锄犁。

白头左将军,敛衽喜得时。

狠石挈紫髯,老瞒受鞭笞。

艰难永安诏,委国忘其儿。

心知龙鸾人,不顾鸱鸦资。

使无三顾重,一饱起相疑。

形式: 古风

感遇二十五首(其二)

毁竹伐梧桐,意欲困凤凰。

彼虽无食息,逸气自高翔。

凤何求于人,人自欲鸣冈。

麾之亦安有,庚子鸮在堂。

昂昂青云士,忍饥而择粮。

使果腹是求,何忧无五浆。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感遇二十五首(其一)

幽居念世务,颇复窥造物。

通为一愦愦,愚智更出没。

漏天呀不补,淫雨方荡潏。

岂独无良苗,稂莠亦飘忽。

惟馀尊中物,三酌便兀兀。

此事颇有凭,时从散幽郁。

形式: 古风

慈湖中流遇大风舟危甚食时风止游灵岩寺

心悸西江浪似山,眼明僧舍一窗閒。

从今要见庐山面,画作屏风静处看。

形式: 七言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