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桥行

唐宫夜祝邈佶烈,忧民一念通天阙。

帝星下射甲马营,紫雾红光掩明月。

殿前点检作天子,方颐大口空诛死。

重光相荡两金乌,十幅黄旗上龙体。

中书相公掌穿爪,不死不忍秘《鸿宝》。

画瓠学士独先几,禅授雄文袖中草。

君不见,五十三年血载涂,五家八姓相吞屠。

陈桥乱卒不拥马,抚掌先生肯坠驴。

形式: 古风

翻译

唐代宫廷深夜祈祷,皇帝心系百姓连通天庭。
星辰照耀甲马军营,紫色云雾与红光遮蔽了明月。
宫殿前的将领暂代天子,方脸大嘴却无辜被杀。
两个太阳交替照耀,金色旗帜上绘有龙形。
宰相手中掌握秘密,不愿透露《鸿宝经》的生死之谜。
画家学士独占先机,禅宗传授雄文藏于袖中。
你可曾见,五十三年的腥风血雨,五大家族八姓相互残杀。
陈桥兵变时无人拥戴,笑谈间先生也不愿骑驴出行。

注释

邈佶烈:深沉而热烈的祈祷。
忧民:关心民间疾苦。
甲马营:军事营地。
紫雾红光:神秘而壮观的景象。
方颐大口:形容帝王威严的面相。
《鸿宝》:古代典籍,可能指秘籍。
禅授:禅宗传授。
血载涂:鲜血遍地。
五家八姓:泛指多个家族。
陈桥乱卒:陈桥兵变中的士兵。
先生:对学者或长者的尊称。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历史上的陈桥兵变事件,以唐朝宫廷为背景,通过想象和象征手法展现了权力更迭的瞬间。首句“唐宫夜祝邈佶烈”暗示了神秘而紧张的气氛,接下来的“忧民一念通天阙”表达了统治者对民生的关注和责任感。诗人通过“帝星下射甲马营”象征天命转移,紫雾红光与明月的对比,形象地展示了权力交接的戏剧性。

“殿前点检作天子”暗指赵匡胤黄袍加身,成为宋太祖的情节,“方颐大口空诛死”则讽刺了那些原本可能阻挡变革的人的命运。随后的“重光相荡两金乌”和“十幅黄旗上龙体”进一步强化了权力更替的主题,描绘了新皇登基的壮观场面。

“中书相公掌穿爪”和“不死不忍秘《鸿宝》”可能指的是宰相的权谋和秘籍的隐藏,暗示了政治斗争的复杂。而“画瓠学士独先几”和“禅授雄文袖中草”则可能是对智者或文人参与政变的隐喻,他们以独特的方式影响了历史进程。

最后两句“五十三年血载涂,五家八姓相吞屠”揭示了历史的残酷,陈桥兵变后的动荡和杀戮。“陈桥乱卒不拥马”讽刺了起义者的朴素,而“抚掌先生肯坠驴”则以轻松幽默的方式,表达出对历史变迁中智者冷静应对的态度。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唐朝宫廷为载体,巧妙地融入了陈桥兵变的历史元素,通过象征和隐喻,展现了权力更替的复杂性和历史的无情。

收录诗词(201)

张宪(元末明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咸淳师相

咸淳师相专军国,堂吏馆宾供羽翼。

诸司百职听使令,台谏承颜言路塞。

轮舟五日一入朝,湖山佳处多逍遥。

谀言佞语颂功德,边事军声听寂寥。

半閒堂连多宝阁,歌姬舞妓相欢乐。

十年国势尽倾摧,犹谓师臣堪付托。

师臣师臣躬督兵,珠金沙头罗一声。

十三万人齐解甲,寡妇孤儿俱北行。

君不见黯淡溪流东复东,木棉花开生悲风。

师臣不忍马革裹,厕上有人能拉胸。

形式: 古风

水调歌头

玉树后庭曲,千载有余愁。

碧月夜凉人静,曾赋采华游。

玉露细摇金缕,香雾轻笼翠葆,折下一天秋。

张绪总能老,还自锁眉头。把鸾笺,裁绣句,写银钩。

回文巧成锦字,长恨与江流。

漠漠梁间燕子,款款花边蝴蝶,梦觉却并州。

独感旧时貌,还复照西楼。

形式: 词牌: 水调歌头 押[尤]韵

八声甘州.戊申再到西湖

忆湖光,醉别几经春,千里每神驰。

恨无穷烟水,无情岁月,无限相思。

万里风沙梦觉,山色碧参差。

忙对玻璃镜,照我尘姿。

欲写从前离阔,便安排画舸,准备新诗。

见六桥遗构,烟雨强撑支。

怨东风、红消翠减,比向来、浑是老西施。

如何得、刘郎双鬓,长似当时。

形式: 词牌: 八声甘州

太常引.寿高右丞自上都分省回

巍然勋业历台司。一柱尽能支。报国与忧时。

怎瞒得、星星鬓丝。

龙门山色,滦河云影,添入介眉诗。沉醉莫推辞。

趁秋满、天香桂枝。

形式: 词牌: 太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