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董其昌为友人陈仲醇所作的赠诗,描绘了两人深厚的友情以及对过往岁月的回忆。诗中充满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首句“玄味曾同草木参”,以“玄味”暗喻深邃的哲理或高深的学问,与“草木参”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共同探讨学问、追求真理的过程,如同与自然界的草木交流一样,充满着智慧与和谐。
“廿年相对老江潭”一句,点明了两人相识相知已有二十年之久,如今都已步入老年,依然相依相伴于江边,体现了深厚的情谊和对彼此的依赖。
“竹林把臂今馀几”中的“竹林”象征着高洁的友谊,“把臂”则表示亲密无间的关系,此句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同时也暗示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保持这种关系的朋友已经不多了。
“莲社过桥笑有三”则通过“莲社”这一佛教文化符号,进一步强调了友情的纯洁与高尚,而“过桥笑有三”可能是指三人一同走过一座桥时的欢声笑语,体现了友情的美好与欢乐。
“赠我绮琴都不报,求君青李远能函”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感激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丝遗憾,因为友人未能给予相应的回应,但诗人仍然愿意以“绮琴”(精美的乐器)相赠,显示出深厚的友情和慷慨的心胸。
最后一句“故人却喜彭篯在,金鼎琼文事可谙”中,“彭篯”是古代的一位隐士,这里借指友人,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仍能保持高洁品质的欣慰,同时也期待友人能继续从事高雅的艺术或学问活动,共享精神的盛宴。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典雅,通过对友情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和对美好时光的共同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