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末闲居作

幽居山不别,落叶与阶平。

尽日吟诗坐,无端个病成。

径苔因旱赤,池水入冬清。

惟有东峰叟,相寻月下行。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我隐居在山中,四周环境与山融为一体,落叶铺满台阶,仿佛与大地齐平。
整天坐在那里吟诵诗歌,不知怎地竟染上了病痛。
因为干旱,小径上的青苔变得红色,冬天池塘里的水清澈见底。
只有东峰的老者,会在月光下找我交谈。

注释

幽居:隐居。
山不别:山与居住处不分界线。
落叶:秋天飘落的树叶。
阶平:台阶与落叶平齐。
尽日:整天。
吟诗:吟诵诗歌。
无端:无缘无故。
病成:患病。
径苔:小径上的苔藓。
因旱:由于干旱。
赤:变红。
池水:池塘的水。
入冬清:到了冬天变得清澈。
东峰叟:东峰的老者。
相寻:寻找。
月下行:在月下行走。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深秋时节的幽静山居生活。"幽居山不别,落叶与阶平"一句,表明诗人隐居在一座不起眼的山中,随着季节的变化,落叶已铺满了屋前的台阶。这幅景象生动地展现了秋天的静谧和萧瑟,同时也反映出诗人的隐逸生活。

"尽日吟诗坐,无端个病成"则透露出诗人在这宁静的环境中专心致志地创作着,虽然没有明显的外部原因,但却不知不觉间生起了病。这可能是由于长时间的思考和内心的忧虑所致,也或许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隐喻。

"径苔因旱赤,池水入冬清"两句,进一步描绘了秋末的景象。山路上的苔藓因为干旱而变得红褪,池中的水在进入冬季后变得异常清澈。这不仅是自然景观的细腻刻画,也反映出诗人对周围环境的深切感受。

最后两句"惟有东峰叟,相寻月下行"则揭示了诗人在这宁静的夜晚,与山中的老叟一起漫步于明亮的月光之下。这不仅是对友情的一种颂扬,也是对自然美景的一种享受和融入。

整首诗通过对秋末山居生活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世界与外在环境的完美契合,以及一种超脱世俗的高洁情操。

收录诗词(738)

贯休(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俗姓姜。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能诗,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尝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有《禅月集》存世。亦擅绘画,尤其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笔法坚劲,人物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所谓“梵相”。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存世《十六罗汉图》,为其代表作

  • 字:德隐
  • 籍贯: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
  • 生卒年:832~912

相关古诗词

秋末寄上桐江冯使君

山东山色胜诸山,谢守清高不可攀。

薄俗尽于言下泰,苦心唯到醉中闲。

香凝锦帐抄书后,月转棠阴送客还。

野客沾恩归未得,萧萧霜叶满柴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秋末寄张侍郎

静坐黔城北,离仁半岁彊。

雾中红黍熟,烧后白云香。

多病如何好,无心去始长。

寂寥还得句,溪上寄三张。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秋尽途中作

行行芳草歇,潭岛叶纷纷。

山色路无尽,砧声客强闻。

残阳曜极野,黑水浸空坟。

那得无乡思,前程入楚云。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文]韵

秋过相思寺

见说相思寺,今来似有期。

瘴乡终有出,天意固难欺。

昼雨先花岛,秋云挂戍旗。

故人多在蜀,不去更何之。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