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席以韵课诸生东斋诸物(其一)远山笔架

何物能支笔万钧,案头依约远山痕。

灯横烟影隐犹见,秋入霜毫势欲吞。

掌上三峰看太华,人间一发是中原。

中书未免从高阁,不向林泉怨少恩。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笔架的形象,巧妙地融入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处,以及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微妙关系的思考。

首联“何物能支笔万钧,案头依约远山痕”,以“笔万钧”夸张地形容笔的重量,暗示笔架需具备强大的支撑力。而“远山痕”则借指笔架的形状仿佛远山之轮廓,既具实用性又富有艺术美感,体现了古人将自然之美融入日常生活的智慧。

颔联“灯横烟影隐犹见,秋入霜毫势欲吞”,进一步描绘笔架在特定情境下的形象。灯下之影与烟雾交织,虽隐犹现,营造出一种朦胧而神秘的氛围。而“秋入霜毫”则暗示笔尖如霜,不仅触感细腻,更象征着秋天的肃穆与深沉,赋予笔架以季节性的意象。

颈联“掌上三峰看太华,人间一发是中原”,通过对比的手法,将笔架上的三座小山峰与太华山(古代名山)相提并论,表现出对笔架小巧精致却蕴含宏大景象的赞叹。同时,“人间一发是中原”则将笔架与广阔的中原大地联系起来,强调了小小笔架所承载的广阔视野和深远意义。

尾联“中书未免从高阁,不向林泉怨少恩”,则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思考。中书,可能暗指文人或官员,高阁代表权力与地位,林泉则象征隐逸生活。诗人似乎在说,即使身处高位,也不应忘记内心的追求与自然的亲近,不应因外界的期望而感到不满或抱怨。这不仅是对笔架的赞美,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反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笔架这一日常物品的细致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艺术美以及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充满了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内涵。

收录诗词(272)

刘因(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人。初名骃,字梦骥。3岁识字,6岁能诗,10岁能文,落笔惊人。年刚20,才华出众,性不苟合。家贫教授生徒,皆有成就。因爱诸葛亮“静以修身”之语,题所居为“静修”。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应召入朝,为承德郎、右赞善大夫。不久借口母病辞官归。母死后居丧在家。至元二十八年,忽必烈再度遣使召为官,他以疾辞。死后追赠翰林学士、资政大夫、上护军、追封“容城郡公”,谥“文靖”。明朝,县官乡绅为建祠堂

  • 字:梦吉
  • 号:静修
  • 籍贯:雄州容城(今河北容城县)
  • 生卒年:1249~1293

相关古诗词

即席以韵课诸生东斋诸物(其二)梅杖

铁石心肠冰玉姿,掌中潜得岁寒枝。

天教一握藏春密,风觅馀香就手吹。

雪月冷怀随步履,溪山高兴入支颐。

玉堂若要扶持用,说与东君也不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即席以韵课诸生东斋诸物(其三)醉梨

白雪春香洗未残,玄霜谁遣冻成团。

涞封圆颗盘增滑,蜜和浓浆齿避寒。

绿蚁从今忘病渴,金花无地著馀酸。

快人风味依然在,莫作寻常软熟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即席以韵课诸生东斋诸物(其四)玉簪

花中冰雪避秋阳,月底阴阴锁暗香。

玉瘦每忧和露滴,心清惟恨有丝长。

且留宛转围沈水,莫遣联翩入粉囊。

只许幽人太相似,苍苔疏雨北窗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盆池

青蛙昨夜圣来鸣,斗水那容掉尾鲸。

白发惊鱼应百我,扁舟捉月记三生。

荷风拂面秋先觉,苔露生波晚更清。

我欲江东鉴湖老,天河早为洗南兵。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