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塞

万骑入榆关,皋兰苦战还。

摧锋佩刀缺,蹋血马蹄殷。

铙吹来风外,牛羊出雾间。

须知沙塞恶,壮士变衰颜。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

翻译

千军万马进入榆关,艰苦战斗刚刚归来。
锋芒受损,佩刀缺口,踏过战场,马蹄鲜血斑斑。
军乐声从风中传来,牛羊群在雾气中显现。
要知道边塞生活艰辛,勇士也会因岁月而容颜衰老。

注释

万骑:众多骑兵。
榆关:古代边关名,此处指长城沿线的关口。
皋兰:地名,可能指甘肃的皋兰山,此处代指战场。
苦战:艰难激战。
摧锋:折断锋芒,形容战斗激烈。
佩刀缺:刀刃磨损或缺口。
蹋血:踏过血迹。
殷:深红,形容血迹鲜明。
铙吹:古代军中的乐器演奏。
雾间:雾气弥漫的地方。
沙塞:沙漠边塞。
恶:艰难困苦。
壮士:英勇的战士。
衰颜:衰老的面容。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边关的战争场面,通过对战马、兵器和士兵斗志的细腻描写,展现了军事冲突的惨烈与英雄主义的情怀。

"万骑入榆关"一句,以宏大的画面开篇,直接将读者带入战乱之中。"皋兰苦战还"则透露出战争的艰难和持续性,"摧锋佩刀缺"、"蹋血马蹄殷"细致地刻画了战斗中的残酷景象,展现出士兵们英勇作战的情形。

"铙吹来风外,牛羊出雾间"这两句,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为战争的背景增添了一抹凄凉之色。同时,也暗示了边关的荒凉与偏远。

最后,"须知沙塞恶,壮士变衰颜"则是对士兵们在恶劣环境中英勇抗争的赞颂,同时也表达出战争给士兵们带来的沧桑巨变和岁月的痕迹。

整首诗通过对战场景象的生动描绘,传递了边关将士们不畏艰险、英勇作战的精神风貌,以及战争带来的沉痛与哀愁。

收录诗词(1260)

司马光(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宋史》,《辞海》等明确记载,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 字:君实
  • 号:迂叟
  • 籍贯: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
  • 生卒年:1019年11月17日-1086年

相关古诗词

西江月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

形式: 词牌: 西江月

阮郎归

渔舟容易入春山。仙家日月闲。绮窗纱幌映朱颜。

相逢醉梦间。松露冷,海霞殷。匆匆整棹还。

落花寂寂水潺潺。重寻此路难。

形式: 词牌: 阮郎归

锦堂春/锦堂春慢

红日迟迟,虚廊转影,槐阴迤逦西斜。

彩笔工夫,难状晚景烟霞。

蝶尚不知春去,漫绕幽砌寻花。

奈猛风过后,纵有残红,飞向谁家。

始知青鬓无价,叹飘零官路,荏苒年华。

今日笙歌丛里,特地咨嗟。

席上青衫湿透,算感旧、何止琵琶。

怎不教人易老,多少离愁,散在天涯。

形式: 词牌: 锦堂春慢 押[麻]韵

句(其四)

不知藏在何人手,却向尊前斗弄拳。

形式: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