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庐山移到龙溪东,两壁生云无数峰。
梦与文渊三峡水,共参金露九秋风。
万山恍对凝尘榻,五老仝携入室筇。
更问濂溪风共月,又移窗下到脑中。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许月卿的《寄题张宗玉窗下庐山》。从艺术风格和语言特色来看,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高超的艺术造诣。
"庐山移到龙溪东,两壁生云无数峰。"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庐山移置于龙溪之东的奇特景象。庐山在这里不再是实体,而是一种文化符号,它被赋予了超自然的力量,使得它能移动到龙溪之东,成为一处人间仙境。这两句诗通过对山峰和云雾的描写,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雄伟壮观的意境。
"梦与文渊三峡水,共参金露九秋风。" 这两句则是作者将自己的精神世界与自然景物相融合,表达了自己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在这里,“梦”、“文渊”、“三峡水”、“金露”、“九秋风”等词汇都充满了诗意,展示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内心世界。
"万山恍对凝尘榻,五老仝携入室筇。" 这两句诗通过对“万山”与“五老”的描写,进一步深化了前面景物的意境。“万山”、“五老”都是道家文化中的重要符号,这里被作者用来表达自己对于仙境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恍对凝尘榻”、“仝携入室筇”的描写,也表现了作者对于自然与人文交融、物我两忘的审美追求。
"更问濂溪风共月, 又移窗下到脑中。" 最后两句诗则是对前面意境的进一步升华。在这里,“更问”表达了一种探寻和思考,“濂溪风共月”则是作者情感与自然景物进一步交融的写照。而“又移窗下到脑中”,则意味着这种美好的景象已经深入作者的心灵,成为他内心世界的一部分。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庐山及周边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与文人墨客之间的情感交流,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文化之韵以及精神追求的深刻理解和高尚情怀。
不详
梅叟真佳客,冰壶贤主人。
移樽随月饮,顾典到更深。
蜡炬精神耐,梅花气象新。
明朝山屋去,隐者讵能寻。
野人方蠖屈,天子正龙飞。
东阁翘林騪,北山□□移。
鵩来贾生去,熊兆太公归。
地主殷勤别,云霄万里期。
新安别无奇,只有千万山。
千山万山中,其奇乃出焉。
下者为砚石,与世生云烟。
高者无系累,飘然出神仙。
忽生朱晦庵,追千万世前。
示千万世后,如日月当天。
呜呼新安生若人,不知再生若人是何年。
满城风雨近重阳,一舸烟波入醉乡。
心事已同鸥鸟白,眼界空有云山苍。
酒安能管兴亡事,菊亦颇复时世妆。
何似长歌明月里,月明天阔地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