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谢承举所作的《下第登雨花台》。诗中描绘了诗人登临雨花台时的复杂心情和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悟。
首联“八月南台五度登,天风两袖一枝藤”,开篇即点明时节与地点,八月之季,诗人第五次登上南台,感受到天风拂面,两袖轻摆,手中握着一枝藤蔓,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氛围。
颔联“穷途愧拟悲秋客,逆境来参结夏僧”,诗人自比为在逆境中寻求解脱的悲秋客,又似在逆境中参访结夏僧侣,表达了在困境中寻求精神寄托的心境,同时也流露出对佛教智慧的向往。
颈联“山骨高于诗律瘦,江流阔与酒豪增”,诗人以山骨与江流为喻,山骨之高象征着诗人的坚韧不拔,江流之阔则寓意着酒豪的豪情壮志。这里将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巧妙结合,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受。
尾联“兴酣我欲乘风去,孤鹤飘飘力不胜”,在诗兴大发之时,诗人渴望乘风而去,如同孤鹤般自由飞翔,但又感叹力量有限,无法真正实现这一愿望。这既是对自由理想的追求,也是对现实束缚的无奈。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面对人生逆境时的复杂情感,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体现了明代文人特有的情怀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