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后集陶然亭先归道登黑窑厂

城南有高亭,亭与城相向。

城雉衔西山,齧齧走青嶂。

残云时一白,破碎失山状。

对山开长筵,兴酣酒力王。

中有清气通,逌然发高唱。

入座皆俊物,能容我跌宕。

转嫌眼界窄,三面碍屏障。

欲撤不可得,悄焉思远飏。

疾觅快马骑,径去不复让。

岂困困酒逸,略似放翁放。

一里得高台,于此足辽旷。

野风四面合,始觉所居亢。

尺五韦杜天,幕我作行帐。

城远随野阔,一线空烟漾。

入云翻冻旗,暮角隐悲壮。

北眺瓦一垤,万户走鳞浪。

倏被暝色催,几处远镫亮。

九门将传钥,三殿久散仗。

而我此徘徊,清绝转凄怆。

回忆亭中人,不见此台上。

兴至各有适,何必两相望。

抚景伤我心,愿托陶家葬。

去去应复来,行行重惆怅。

形式: 古风 押[漾]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雪后游历陶然亭的情景。首句“城南有高亭”点出地点,接着通过“城雉衔西山”和“残云时一白”展现了城池与山峦的雪景,云雾缭绕中山势若隐若现。诗人饮酒畅谈,欣赏美景,感觉亭中虽佳,但三面屏障限制了视野,于是渴望驰骋远方。

他想象骑马离去,暂别尘嚣,登上更高处的“一里得高台”,感受到开阔与旷达。在自然风中,诗人感到心境高亢,仿佛置身于天地间。然而,随着夜色降临,万家灯火、宫门关闭,诗人内心涌起孤独与凄凉,不禁怀念起陶然亭中的朋友,感叹各自境遇不同,不必强求相聚。

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的感慨,希望情感得以寄托,期待未来能再访陶然亭,心中充满惆怅。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雪后的景色,融入了诗人的情感变化,展现出清冷而深沉的意境。

收录诗词(1183)

黄景仁(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清代诗人。一字仲则。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

  • 字:汉镛
  • 号:鹿菲子
  • 籍贯: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
  • 生卒年:1749~1783

相关古诗词

集吴香亭太常斋见所藏孙雪居董香光书画合册作歌

人言诗妙画难尽,我言是诗皆画境。

人言书妙从画参,我言画亦书理兼。

云间董尚书,书法昔无敌。

挥写唐人五七言,金壶汁破霞笺色。

汉阳太守孙雪居,力追诗意为补图。

忽忘笔墨在何许,时见云烟空欲无。

咫尺何论万里势,萧瑟苍茫极能事。

是书是画两不分,呵成一片青霞气。

汉阳烟树连晴川,两公宦游争后先。

我亦楼头访崔颢,昔人不见心茫然。

古人多少登楼客,名籍谁应跨鹤仙。

太常先生重毫素,不薄今人尤爱古。

寒宵觞客观宝台,墨光酒气相旋舞。

我于斯事罕一优,不嫌百读揩昏眸。

祇今墨妙知谁似,俯仰人间三百秋。

形式: 古风

腊月廿五日饮翁学士宝苏斋题钱舜举画林和靖小像用苏韵

一枝梅折孤山麓,冷浸铜瓶汲朝渌。

即此便是逋仙魂,变现花前貌如玉。

此花祇合先生诗,便著言诠都绝俗。

玉潭妙手为写真,五百年前阅风烛。

石几生云气尚温,吟眸点漆神逾足。

一童一鹤犹依依,讵是无情抛骨肉。

妻梅谩语如可凭,清供家山问谁录。

后人但赏疏影诗,谁知别有相思曲。

老去高情寄托深,几株留伴坟前竹。

何当唤起图中人,茗话寒宵瀹甘菊。

形式: 古风

又用前韵题翁覃溪所摹和靖秋凉三君二札

放鹤空亭倚孤麓,残梅零落湖波渌。

寥寥遗墨在人间,不共沈薶一簪玉。

三君八郎知阿谁,得识此公皆不俗。

念友期听烟寺钟,联游迟剪风船烛。

菱角少许致不难,寄钱二索愁未足。

寻常语妙书更遒,此亦何羡西台肉。

学士双钩宛入神,诗境停云互收录。

须眉仿佛想见之,归卧梦绕西湖曲。

空山无人独立久,夜深似有风敲竹。

乞摹万本映窗光,洗眼新泉浸寒菊。

形式: 古风

小除日经厂市见王叔明画爱不克购归以志懊

长安几人愁岁逋,谁耐龌龊看妻孥。

市中鸽炭白金换,庙上爆竹青纸糊。

纷纷景物百刺眼,瞥见水墨江南图。

尾钤猩唇叔明字,心知其是焉可诬。

藏古篆法意惨淡,备诸皴妙胸锤炉。

青林杳冥翠竹暮,更不著人听鹧鸪。

一重一掩自开合,万壑于岩知有无。

借问主人沽不沽,气所不足辞嗫嚅。

烟云过眼沙脱手,不知去落何人厨。

归来嗒然欲忘我,急唤墨汁书门符。

形式: 古风 押[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