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太学石鼓

十鼓千秋石,桥门列俨然。

功应昭羽猎,世得纪成宣。

想像于岐日,宁论入洛年。

法书存断画,大雅在残篇。

色起云霞绚,光争日月悬。

依棂星自聚,照水璧犹联。

呵护诸生重,临摹博士专。

长同夔乐典,岂羡汉经传。

后作知难及,他山可罢镌。

子云徒晓事,白首献甘泉。

形式: 排律 押[先]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对太学石鼓的观赏与赞美。诗人邵正魁以“十鼓千秋石”开篇,形象地描述了石鼓历经千年,依然屹立不倒的壮观景象。接着,“桥门列俨然”则描绘了石鼓排列整齐,如同桥梁门户般庄严的场景。

“功应昭羽猎,世得纪成宣”两句,诗人借用了历史典故,表达了对石鼓所承载的历史功绩和文化价值的高度肯定。接下来,“想像于岐日,宁论入洛年”则是通过想象岐日和洛阳的景象,进一步强调了石鼓作为历史见证的重要性。

“法书存断画,大雅在残篇”中,“法书”指的是书法艺术,“断画”和“残篇”则暗示了石鼓上可能留有珍贵的书法作品或历史记载,尽管经过岁月侵蚀,仍能感受到其深邃的文化内涵。

“色起云霞绚,光争日月悬”这两句运用了丰富的色彩和光影比喻,生动地描绘了石鼓在阳光下闪耀的美丽景象,仿佛云霞与日月之光都为之倾倒。

“依棂星自聚,照水璧犹联”则进一步展现了石鼓的影响力,不仅吸引着众多学子聚集学习,还如同水中的璧玉一样,联结着人们的心灵。

“呵护诸生重,临摹博士专”表明了石鼓对于教育和学术研究的重要意义,它被精心保护,供学者们临摹学习。

“长同夔乐典,岂羡汉经传”将石鼓与古代音乐和经典文献相提并论,表达了对石鼓文化价值的崇高评价。

最后,“后作知难及,他山可罢镌”意味着后来的作品难以超越,其他地方的石鼓雕刻可以停止,突出了石鼓的独特地位。

“子云徒晓事,白首献甘泉”则是对石鼓背后默默奉献的学者们的赞颂,他们像扬雄(字子云)那样,虽然知晓许多学问,却愿意终其一生为文化事业贡献力量。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太学石鼓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其历史与文化的深厚底蕴,也表达了对传承与创新精神的敬仰。

收录诗词(3)

邵正魁(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寄邢子愿三十韵

自作西京客,深嗟阻旧游。

凉风生远道,景色入清秋。

董泽蒲先脆,樊川菊正稠。

潦收鸧警露,霜落雁环洲。

积气坰边合,寒烟木末流。

夷犹频出郭,萧瑟一登楼。

转切怀人思,宁销去国忧。

眼穿临渭汭,神越绕齐州。

忆过坊城畔,寻君泲水头。

授餐存缱绻,下榻愧淹留。

蓬径要真隐,瓜畦学故侯。

避喧敧皂帽,抗世拥羊裘。

侧目群公忌,修容众女雠。

扶摇矜鴳雀,驰骋弃骅骝。

贝锦徒虚织,华簪信久抽。

雄心输寸翰,矫志傲崇丘。

苑囿晴偏媚,文章老更优。

□成荆国宝,兴狎㟙湖鸥。

漫拟归同趣,翻怜抱别愁。

栖栖应去鲁,碌碌似依刘。

旅服凋黂缊,行装断蒯缑。

关门繻用弃,幸舍辖随投。

促席倾宵雨,联床听晓筹。

素交欣再接,新好竞相求。

阮氏才皆俊,岑家燕屡修。

未辞渼陂夐,直爱竹林幽。

卒岁惭多累,馀生实寡谋。

襟期良有待,会面渺无由。

契托他山石,情悬剡曲舟。

尺书题字灭,欲致定沉浮。

形式: 排律 押[尤]韵

何太常悌邀步南郊睹圜丘享殿斋宫诸制恭述

皇矣穹窿广,君哉制作殊。

改弦歆世庙,分祀别留都。

日练金支秀,春回华盖趋。

竹官灵放怫,羽客韵虚无。

茧栗三牺用,瓜华百末敷。

篆烟飏郁鬯,罳影入珊瑚。

富妪坛仍峻,高皇座稍隅。

殿询公玉带,庭接鬼庾区。

忆昔陪清跸,于兹享大雩。

鸟衔斋馔素,沙点布袍乌。

重许窥阊阖,须知辨濮泸。

帝真云汉主,天转斗牛枢。

禁地人雍肃,祠官汝敏肤。

秩从夷典礼,伦始契司徒。

谁献河东赋,空吹冀北竽。

戚干容肄雅,卿景合赓虞。

形式: 排律 押[虞]韵

万石山信宿

凌晨曳秋策,巘叠贮云多。

流水看人尽,微风带鸟过。

磴穿山骨巧,叶改树颜酡。

目刮峰皆异,窍虚籁尽和。

浮杯依石醉,倚簟纳泉歌。

桂魄扶飙冷,乌痕染月皤。

何能从五岳,矢寐此槃阿。

形式: 排律 押[歌]韵

寄怀金天石

旬日陪吟啸,雄才尔不凡。

风雷生动荡,浑沌剖机缄。

雕鹗为旗帜,蛟龙受辔衔。

清思三峡永,奇句一峰巉。

照乘珠何丽,连天草尽芟。

赤文搜玉笈,梵字出金函。

戛击能忘寝,华腴亦解馋。

骊歌忽戒道,凤德阻深岩。

雨积黄梅苦,潮连碧海咸。

地同梁傅湿,愁似楚臣谗。

四望伤王粲,多能忆阮咸。

欲知求友意,梁上燕呢喃。

形式: 排律 押[咸]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