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云肥大泽正高秋,南国旌旄何处留!
良会偶逢偏易失,好音频致恐终浮!
海中似有金银阙,域外曾无麟凤洲。
祗惜汉家悬异数,每将白马誓王侯!
这首诗是明朝抗清名将张煌言所作的《南国》,表达了他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复兴的渴望。首句“云肥大泽正高秋”描绘了秋季天空开阔、大地丰饶的画面,暗喻国家生机勃勃。然而,“南国旌旄何处留”则暗示了战事未息,抗清军队在外征战,不知何时才能回归。
接下来,“良会偶逢偏易失,好音频致恐终浮”表达了诗人对于与志同道合者相聚不易,且美好的消息难以持久的感慨。他想象大海中的金银宫殿象征着富饶和理想,而现实中“域外曾无麟凤洲”,意味着外部并无可以倚仗的援助。
最后两句,“祗惜汉家悬异数,每将白马誓王侯”直抒胸臆,惋惜汉室衰微,朝廷无力,只能依靠个人的白马誓言来激励王侯们奋起抗争,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复兴和个人使命的坚定信念。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寓言性强,体现了张煌言作为明末遗民的忧国忧民之情。
不详
汉族,南明儒将、诗人,著名抗清英雄。崇祯时举人,官至南明兵部尚书。后被俘,遭杀害,就义前,赋《绝命诗》一首。谥号忠烈。其诗文多是在战斗生涯里写成,质朴悲壮,表现出作家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有《张苍水集》行世。与岳飞、于谦并称“西湖三杰”。清国史馆为其立传,《明史》有传。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追谥忠烈,入祀忠义祠,收入《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
越国年年教习流,朱旗玄甲总沈浮;
岁星不识今何在,依旧欃枪挂斗牛!
即看江鸟尽流离,精卫何从借一枝;
最恨蹛林秋祭后,天骄犹自灼羊脾。
平陵畴昔富梧桐,闻说樵苏树已童;
华表亦含千载恨,空传鹤梦到江东。
三策天人罢董山,谁怜日驭已西倾!
游从麋鹿身将隐,谶应龙蛇意未平。
晋代犹留靖节谥,汉家原重孝廉名。
即看墓石封题处,尚有贤书是「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