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道闲所作的《偈二首》之一,通过巧妙的比喻和深邃的禅理,展现了佛法的微妙与智慧。
"全机敌胜,犹在半途",开篇即以“全机”比喻整个宇宙或生命的全貌,而“敌胜”则暗示了对立与竞争的状态,但这句话强调的是即使在对立与竞争中,真正的胜利仍需在“半途”寻找,意味着真正的智慧和解脱往往在过程而非结果中体现。
"啐啄同时,白云万里",这里“啐啄”比喻事物的发展或变化,“同时”则强调了这种变化的瞬间性,仿佛在万物生长的同时,天空中飘过无尽的白云,象征着生命与宇宙的无限可能性和变化。
"才生朕兆,已落二三","朕兆"指的是事物的征兆或迹象,这句话意指事物刚刚显现征兆时,就已经包含了复杂多变的因素,暗示了事物发展的不可预测性和复杂性。
"不露锋铓,成何道理","锋铓"在这里比喻锐利、直接的表达或行动,这句话强调了在表达或行动时不应过于直接或尖锐,否则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或理解,体现了佛法中柔和、圆融的处世之道。
"诬人之罪,以罪加之",最后两句直指人性中的偏见与误解,提醒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应避免主观臆断,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和冤屈。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禅理,探讨了生命、宇宙、自我认知以及人际交往中的诸多哲理,引导读者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谦逊、宽容和智慧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