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问(其一)篇引

典午氏之盛时兮,余鼻祖曰子荆。

谋乐郊以隐居兮,飏漱石之清名。

有闻孙曰承公兮,尝令鄞与馀姚。

爱会稽之山水兮,爰徙家于兹城。

当永和之九年兮,惠风畅夫莫春。

偕王谢之诸公兮,会修禊于兰亭。

赋临流之五言兮,寄幽寻之逸兴。

泛回沼倚脩竹兮,松风落而冷冷。

维兴公尤好事兮,作流觞之后序。

助逸少之高致兮,齐芳誉于难兄。

既乃登陆而游兮,历天台与四明。

漱飞瀑于笔端兮,遗掷地之金声。

余自句章徙姚兮,倏绵历乎十稔。

慨风流之浸邈兮,幸犹为夫越氓。

掬清泉之潺湲兮,友过云之溶泄。

访樊榭之杳霭兮,栖石窗之玲珑。

客有过余兮,谓余博览而好古。

世为越人兮,胡不志夫越之风土。

余谢不能兮,伛余指而缕数。

前有灵符之记兮,后有龟龄之赋。

嗟彼皆已为陈迹兮,时亦随夫所遇。

傥含毫而不断兮,将羞余之鼻祖。

形式:

翻译

在典午氏繁荣的时代啊,我的祖先名叫子荆。
他计划在郊外隐居,追求清名远扬。
有个孙子叫承公,曾治理鄞县和余姚。
他热爱会稽山水,于是把家迁到这座城。
那是在永和九年,春风和煦的暮春时节。
他与王谢等名士聚会,在兰亭举行修禊活动。
他写下五言诗,寄托闲适的雅兴。
在回荡的池边靠着修竹,松风落下,声音清冷。
兴公特别喜好风雅,写下流觞曲水的后序。
他助力逸少高尚的情趣,与好友共享美誉。
游历过天台山和四明山后,
他在笔端挥洒瀑布,留下掷地有声的文字。
我从句章迁移到姚地,时间匆匆已十年。
感叹风流往事渐行渐远,庆幸自己仍是越地百姓。
我捧起清澈泉水,与白云相伴。
探访樊榭的幽深,栖息在石窗玲珑的屋舍。
有客人来访,说我博学多识又喜好古风。
身为越地人,为何不记录越地的风俗。
我婉言谢绝,弯腰指着前人的遗迹。
前面有灵符的记载,后面有龟龄的诗篇。
那些都已成为过去,随时间流逝。
如果继续挥毫,恐怕会让祖先蒙羞。

注释

典午氏:古代朝代名,指南北朝时期的宋。
子荆:诗人祖先的名字。
谋乐:计划享受。
漱石:形容清高、洁身自好。
承公:孙子的名字。
会稽:古代地名,今浙江绍兴一带。
流觞:古代文人聚会饮酒的游戏。
逸少:王羲之的字。
天台:浙江名山。
四明:古代郡名,今宁波一带。
灵符:神秘的符咒或预言。
龟龄:长寿之意,可能指长寿的诗篇。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孙因的作品,名为《越问》。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故乡风土的深厚情感和对先祖业绩的怀念。

"典午氏之盛时兮,余鼻祖曰子荆。谋乐郊以隐居兮,飏漱石之清名。"

这几句描绘了诗人对家族历史的回忆,其中“典午氏”应指的是古代越国贵族,“余鼻祖曰子荆”则是说自己的先祖叫做子荆。这两句表明了作者对自己家族传统的自豪和认同。接着,"谋乐郊以隐居兮,飏漱石之清名"则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隐居山林以求心灵净化的生活理想。

"有闻孙曰承公兮,尝令鄞与馀姚。爱会稽之山水兮,爰徙家于兹城。"

这里诗人提到自己家族中的另一位祖先“孙曰承公”,并且表达了对美丽山水的喜爱,以及将家迁移到这个美丽的地方。

"当永和之九年兮,惠风畅夫莫春。偕王谢之诸公兮,会修禊于兰亭。"

这两句记录了诗人在某一年与朋友们一起举行了一次叫做“修禊”的仪式,这种仪式通常是在自然环境中进行,以祈求吉祥和清洁。

"赋临流之五言兮,寄幽寻之逸兴。泛回沼倚脩竹兮,松风落而冷冷。"

这里诗人用“赋”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美景的感受和情操,而“寄幽寻之逸兴”则是一种通过文学创作来寻找内心平静与快乐的方式。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分体现了诗人对家族历史、文化传统以及自然美景的深刻情感和艺术表达。

收录诗词(15)

孙因(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白鹤岩

梵宇深深小径回,两崖如削立崔嵬。

直疑隐客曾吹裂,或是山灵为劈开。

林静烟空时透日,溪喧石老半侵苔。

凉生佛骨云生钵,阁住红尘不入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简寂观作

松接朝天路,钟闻贾客船。

醮坛秋有月,丹井古无泉。

形式: 五言绝句 押[先]韵

刘仙石诗

珍重标前史,名教万古存。

谁知刘越石,便是洞天门。

变化终□测,神仙未易论。

后人采扣处,白石又黄昏。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元]韵

游齐山寺寻陈鸿断碑

万木参天绕寺篱,一声孤磬彻江湄。

楼边已失陈鸿记,亭上犹存杜牧诗。

细雨乍经岩溜响,嫩苔长积石桥危。

知予好古心常切,僧与前山觅断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