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众哲馆对竹

萧萧凌雪霜,浓翠异三湘。

疏影月移壁,寒声风满堂。

捲帘秋更早,高枕夜偏长。

忽忆秦溪路,万竿今正凉。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翻译

冷风吹过积雪的地面,翠色比三湘还要浓重。
稀疏的竹影随着月光移动,寒意透过风声充满整个厅堂。
拉起窗帘,秋天似乎来得更早,夜晚高枕而眠,显得格外漫长。
忽然想起秦溪的小路,万竿竹子此刻应正沉浸在清凉之中。

注释

萧萧:形容声音凄清。
凌:覆盖。
异:与众不同,特别。
三湘:泛指湖南地区。
疏影:稀疏的竹影。
月移壁:月光移动到墙壁上。
寒声:寒冷的声音,可能指风声。
秋更早:秋天的感觉提前来临。
高枕:枕头高高放置。
偏长:显得特别长。
秦溪路:某个地方的道路,可能有竹林。
万竿:成千上万的竹子。
正凉:正适宜的清凉。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的景象,诗人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自己的哀愁和怀旧之情。首句“萧萧凌雪霜,浓翠异三湘”用来形容深秋时节,树木覆盖着薄霜,呈现出与平常不同的浓绿色彩,这里的“三湘”通常指代长江中游的湖南一带,暗示诗人可能身处或心系于此地。接下来的“疏影月移壁,寒声风满堂”则描绘了夜晚室内的景象,月光透过窗棂投射在墙上,而室外的秋风发出凛冽的声音,充塞屋内。

中间两句“捲帘秋更早,高枕夜偏长”,诗人提到秋天日短夜长,人们自然而然地早早卷起窗帘休息,而夜晚则睡得更加安逸。这些描写都是在营造一种宁静、孤寂的氛围。

最后两句“忽忆秦溪路,万竿今正凉”表达了诗人对往昔时光的突然记起。在这裡,“秦溪路”可能是某个特定的地点,或许与诗人的个人经历有关。"万竿今正凉"则形容当下的景象,万竿之竹在秋风中摇曳,显得格外清凉。这不仅描绘了眼前的画面,也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往日美好的追忆。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深秋景色的细腻描写,以及对夜晚静谧氛围的捕捉,表达了一种淡淡的忧郁情绪和对过往时光的怀念。

收录诗词(513)

许浑(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其一生不作古诗,专攻律体;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艺术则以偶对整密、诗律纯熟为特色。唯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千首湿,杜甫一生愁”评价之。成年后移家京口(今江苏镇江)丁卯涧,以丁卯名其诗集,后人因称“许丁卯”。许诗误入杜牧集者甚多。代表作有《咸阳城东楼》

  • 字:用晦(一作仲晦)
  • 籍贯: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
  • 生卒年:约791~约858

相关古诗词

秋日早朝

宵衣应待绝更筹,环佩锵锵月下楼。

井转辘轳千树晓,锁开阊阖万山秋。

龙旗尽列趋金殿,雉扇才分见玉旒。

虚戴铁冠无一事,沧江归去老渔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秋日行次关西

金风荡天地,关西群木凋。

早霜鸡喔喔,残月马萧萧。

紫陌秦山近,青枫楚树遥。

还同长卿志,题字满河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萧]韵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萧]韵

秋夜与友人宿

楚国同游过十霜,万重心事几堪伤。

蒹葭露白莲塘浅,砧杵夜清河汉凉。

云外山川归梦远,天涯岐路客愁长。

塞城欲晓闻吹笛,犹卧东轩月满床。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