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旅行的画面,诗人以独特的情怀和视角捕捉到了自然界在秋天的变迁。"红叶晚萧萧"中,"萧萧"形容了落叶飘零的声音,给人一种凄清而又柔和的感觉,表现出诗人对秋色之美的感慨。
"长亭酒一瓢"则透露出诗人在旅途中的小憩与享受。这不仅是对物质生活的一种满足,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从容与豁达。这里的"长亭",往往是古代行旅中休息的地方,而"一瓢酒"则增添了一丝闲适自在的情趣。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两句,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展示了诗人眼中的秋天风光。"残云"给人以飘逸之感,而"太华"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山脉之一,这里用来形容高峻与壮丽;"疏雨过中条"则描绘了秋日雨景,既有季节的转换,也映射出诗人行走中的真实感受。
"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两句,更深层次地展现了自然之美与诗人的情怀。"树色随山迥"中,"迥"字形容了山势的连绵不绝,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延伸;而"河声入海遥"则以声音的形式,表达出自然景观的辽阔与无垠。
最后两句"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中,"帝乡"指的是帝都,即首都,这里可能是指长安;"明日到"则表明诗人即将到达目的地,但心中仍然沉醉于沿途的风光与情怀。"犹自梦渔樵"则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渔樵"在古代文学中常用来形容隐逸的生活。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写,将秋天的景色与诗人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展现了诗人对于旅行、自然和人生的独特感悟。
不详
唐代诗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其一生不作古诗,专攻律体;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艺术则以偶对整密、诗律纯熟为特色。唯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千首湿,杜甫一生愁”评价之。成年后移家京口(今江苏镇江)丁卯涧,以丁卯名其诗集,后人因称“许丁卯”。许诗误入杜牧集者甚多。代表作有《咸阳城东楼》
楚国同游过十霜,万重心事几堪伤。
蒹葭露白莲塘浅,砧杵夜清河汉凉。
云外山川归梦远,天涯岐路客愁长。
塞城欲晓闻吹笛,犹卧东轩月满床。
望月忆披襟,长溪柳半阴。
高斋初酿酒,孤棹远携琴。
犬吠秋山迥,鸡鸣晓树深。
开门更攲枕,谁识野人心。
心忆莲池秉烛游,叶残花败尚维舟。
烟开翠扇清风晓,水泥红衣白露秋。
神女暂来云易散,仙娥初去月难留。
空怀远道难持赠,醉倚阑干尽日愁。
十亩山田近石涵,村居风俗旧曾谙。
帘前白艾惊春燕,篱上青桑待晚蚕。
云暖采茶来岭北,月明沽酒过溪南。
陵阳秋尽多归思,红树萧萧覆碧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