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昔日卞和子,独抱荆山璧。
殷勤三献君,玉人辨为石。
世眼束见闻,至宝岂易识。
刖足心不伤,璞弃亦不惜。
是非竟不明,感激还成泣。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邱云霄的《感遇(其六)》,主要讲述了卞和献玉的故事。诗中通过卞和对荆山之璧的忠诚与执着,表达了对真正价值被忽视和误解的感慨。卞和三次献玉,却被世人误认为石头,遭受刖足之苦,但他内心无悔,对璞玉的珍视超过了自己的身体。诗人借此寓言,揭示了社会上往往难以识别真正的贤才和珍贵的事物,同时也流露出对公正识才的渴望。整首诗情感深沉,寓意深远,体现了邱云霄的诗才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
不详
秋山白皓皓,东水走不停。
群动净变化,竟以归空冥。
世人苦自蔽,动息累有形。
披襟拥孤榻,山月来中庭。
无言但闭户,幽草相对青。
南登万丈峰,上有千尺桐。
高枝待凤鸟,下体奏南风。
寂寥在空谷,众木纷异同。
樵人轻斧斤,日事深山中。
但恐秋风落,共委荆棘丛。
嗟哉韶庭音,岂上炊爨功。
莫登城南楼,远望城南丘。
中有达人墓,兀兀临前流。
石兽皆无耳,斜径交坟头。
感慨问行人,姓名今不留。
此地应无主,千家散羊牛。
入秋气沉冥,牛女今夕见。
为客抱孤清,因生恋乡县。
虫声起床头,流萤照当面。
岁候无停机,感此万物变。
微明启幽窗,仰见秋梁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