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其五十五)

朝搥钟磬礼袈裟,惭愧男儿始出家!

胡跪阶前求剃草,可能选佛似丹霞?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麻]韵

鉴赏

这首诗《行路难(其五十五)》由清代诗人钱澄之创作,通过独特的视角探讨了出家与选择佛道的深刻主题。

首句“朝搥钟磬礼袈裟”,描绘了一幅清晨寺庙中僧侣们敲击钟磬、礼拜佛像的画面,营造出一种庄严而肃穆的氛围。这里的“搥”字生动地表现了僧侣们虔诚的动作,而“袈裟”则是佛教僧侣的象征,暗示着出家人的身份和修行生活。

接着,“惭愧男儿始出家!”一句表达了对出家行为的反思和自省。诗人以“惭愧”二字,流露出对男性出家这一决定的复杂情感,既可能包含了对传统社会角色的不舍,也可能蕴含了对内心追求的肯定。这句诗揭示了出家并非简单的逃避或放弃,而是需要勇气和深思熟虑的抉择。

“胡跪阶前求剃草”,进一步描述了出家者在寺庙前的仪式性动作——跪拜,请求剃度。这里使用“胡跪”一词,不仅强调了这一动作的庄重,也暗含了对出家过程的尊重和对佛法的敬畏。“剃草”则象征着去除尘世的烦恼和束缚,开始新的精神旅程。

最后一句“可能选佛似丹霞?”则提出了一个富有哲理的问题,将出家比作选择佛道,如同丹霞山一般独特而珍贵。丹霞山在中国文化中常被赋予神秘和神圣的色彩,此处用以比喻选择佛道的决断,既是对出家行为的赞美,也是对个人精神追求的肯定。同时,这句话也引发读者对于出家后生活意义的思考,即是否真的能够找到内心的平静和解脱,如同选择了那座独特的山峰一样。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出家这一主题的深入探讨,展现了诗人对人生选择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精神追求的尊重和向往。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富有哲理的提问,诗人在字里行间传达了对出家者内心世界的理解与共鸣。

收录诗词(507)

钱澄之(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初名秉镫,一字幼光,、西顽道人。汉族,安徽省桐城县(今枞阳县)人。明末爱国志士、文学家。作为皖江文化的重要诗人,与同期的顾炎武、吴嘉纪并称江南三大遗民诗人,诗歌创作上取得了杰出成就。著有《田间集》、《田间诗集》、《田间文集》、《藏山阁集》等。学识渊博,文笔雄健,质朴宏肆,不事雕琢。他勇弃俗学,专治古文,文章精洁、典雅,对后来“桐城派”的形成有一定影响。对数学、地理、训诂、义理亦有研究

  • 字:饮光
  • 籍贯:晚号田间老
  • 生卒年:1612~1693

相关古诗词

行路难(其五十六)

招寻有伴入松关,我自栖山尔自还。

别后望云无过念,团瓢只在数峰间。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删]韵

行路难(其五十七)

自是多生风障深,才抛稚子又关心。

出山送尔寻舟去,指与江头枫树林。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侵]韵

行路难(其五十八)

自别松关苦溯流,更堪烟雨滞孤舟。

竹房无限萧疏兴,来作篷窗万种愁!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尤]韵

行路难(其五十九)

祇园劫后再来兴,耿耿犹存塔院灯。

三市绕完无认得,出门唯识饭头僧。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蒸]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