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幼女》是清代诗人周馨桂的作品,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沉的哲理思考,展现了对生命短暂与家庭情感的深刻感悟。
首句“汝从冬日来,复从秋日去”,以季节的更替象征生命的轮回,暗示了生命的短暂与无常。接着,“虽非掌上珠,忽作朝日露”运用比喻手法,将幼女比作易逝的朝露,强调其生命之脆弱与珍贵。接下来,“人生天地间,彭殇皆小住”表达了对生命普遍性的感慨,指出无论是长寿还是短命,在宇宙中都是短暂的存在。随后,“肌体非金石,百年孰永固”进一步强调了生命的脆弱性,指出即便是坚硬如金石的身体,也无法保证百年长存。
“所嗟贱儒贫,摧折到婴孺”则反映了社会对女性尤其是幼女的不公待遇,指出贫困和地位低下给幼小的生命带来的伤害。接下来,“古来卑女子,寝地良有故”揭示了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的性别不平等现象,指出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而是长期社会结构和观念的产物。
最后,“岂知父子情,死别均所恶”表达了对亲情的珍视,指出无论贫富,无论是父亲还是子女,面对生死离别的痛苦是相同的。而“怀抱何由开,长吟遣日暮”则是诗人对如何面对生命无常、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寻找心灵慰藉的思考,表达了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和对美好情感的向往。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通过对幼女这一特定群体的关怀,触及了生命、家庭、社会等多层面的主题,展现了诗人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美好的深切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