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读史》由明代诗人戚继光所作,通过历史典故的对比与反思,探讨了人性、智慧、权力与忠诚之间的复杂关系。
首句“女娲矜巧智,炼石补天漏”,引用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赞美女娲的聪明才智,同时也暗含对人类智慧的肯定。接着,“秦王恃威力,举鞭石可走”则以秦始皇为例,批评那些依赖武力和权力的人,暗示力量并非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
“愚夫秉至性,金石良非偶”强调了普通人坚守本性的价值,即使面对坚硬如金石的困难,也应保持内心的纯净。随后,“豫生报国士,三伏漆身黝”赞扬忠臣豫让为报答知遇之恩,不惜牺牲自己,即使在酷暑中漆身,也无怨无悔。
“嗟哉樊将军,赠轲以其首”提到荆轲刺秦的故事,感叹樊将军的悲剧命运,同时对荆轲的勇敢行为表示敬意。接下来,“浣沙有贞女,轻生如敝帚”赞美浣纱女的节操,将生命视为微不足道,体现了高尚的道德情操。
“智可下三军,威劫六国后”指出智慧能够战胜军队,而权力却无法长久控制人心。最后,“莫转愚夫心,乃失函关守”告诫人们不要改变普通人的本心,否则会失去重要的守卫,暗指统治者不应忽视民众的力量。
“圣人贵至诚,立法尚平厚”强调圣人重视真诚与公平,法律应以厚德载物。接着,“尧舜恭己任其贤,四海嗥嗥智巧闲”赞扬古代圣君如尧舜,谦逊地任用贤能,使得天下安宁,智巧得以闲适。
“回首唐虞青简在,愚夫爱生甘倒悬”以唐虞时代作为理想社会的象征,表达了对过去淳朴时代的怀念,以及对当下社会中愚夫过于珍视生命的感慨,即使生活艰难也要保持乐观与坚韧。
整首诗通过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对比,深刻探讨了人性、智慧、权力与忠诚的价值,以及理想社会的构建之道,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洞察和对现实的深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