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风七章悯吴孝子廷用(其一)

烈风无停柯,凝霜变青草。

年命苦相催,寿者何其少。

惜哉延陵孙,无奈徂谢蚤。

孤儿未能行,寡妻年尚小。

含凄教诗书,洒泪相携抱。

矢志期自持,有如白日皦。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在猛烈风暴和严霜侵袭下,青草凋零的景象,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短暂。诗人通过“烈风无停柯,凝霜变青草”这两句,生动地展现了自然界中生命消逝的场景,引出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接着,“年命苦相催,寿者何其少”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时间无情流逝、生命短暂的深深忧虑。这种对生命易逝的感叹,是许多古代文人墨客共同的情感体验。

“惜哉延陵孙,无奈徂谢蚤。”这里提到的“延陵孙”,可能是指春秋时期吴国的公子季札(字子产),以孝名世。诗人在这里借古喻今,感叹像季札这样的孝子,也难逃早逝的命运,表达了对孝子不幸命运的同情。

后半部分,诗人转向对孝子家庭的描述:“孤儿未能行,寡妻年尚小。含凄教诗书,洒泪相携抱。”孤儿尚幼,寡妻年少,面对失去父亲的巨大悲痛,她们只能通过教育孩子、相互扶持来寄托哀思。这一幕充满了人间的温情与哀愁,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孝道的重视以及对家庭情感的深刻描绘。

最后,“矢志期自持,有如白日皦。”这句话表达了孝子即使在逆境中也要坚守信念,保持内心的光明与坚强,如同白日之光,永不熄灭。这不仅是对孝子个人品质的赞美,也是对所有在困境中仍能坚持自我、保持尊严的人们的颂扬。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对生命短暂的感慨、对孝子不幸命运的同情以及对家庭情感的细腻刻画,展现了深沉的人生哲理和人文关怀。

收录诗词(585)

史鉴(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别署西村逸史。生于明宣宗宣德九年,卒于明孝宗弘治九年,年六十三岁。书无不读,尤熟于史。一生淡于名利和官宦,友人引荐他入朝,他多次婉言推辞,一直隐居不仕,隐留心经世之务。每有客人到访,则陈列三代秦汉器物及唐宋以来古籍、书画名品,互相鉴赏和题签。其收藏处所名有“日鉴堂”。正德间,吴中高士首推沈周,次之,所作《晴雨霁三游西湖》,为游记文学经典,有《西村集》八卷,见《四库总目》

  • 字:明古
  • 号:西村
  • 籍贯: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属江苏)
  • 生卒年:1434—1496

相关古诗词

烈风七章悯吴孝子廷用(其二)

白日出东北,暮向西南流。

谁知贞烈名,亦应宫掖求。

郡县苦见迫,强命登行舟。

恸哭与儿诀,相见永无由。

生当长戚戚,死当长悠悠。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烈风七章悯吴孝子廷用(其三)

悠悠复戚戚,哀怨无终极。

有诏属藩王,随例之封国。

寂寞掩长门,彷徨思故域。

邱垄不复知,孤儿长在忆。

梦中或见之,觉后那可得。

相离三千里,安能来母侧。

形式: 古风 押[职]韵

烈风七章悯吴孝子廷用(其四)

母侧儿不来,儿悲无已时。

升高望母居,路远莫见之。

浮云暗邦国,远树含悲飔。

白日忽西昃,景在桑榆期。

顾瞻起长叹,吞声泪涟洏。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烈风七章悯吴孝子廷用(其五)

涟洏竟何益,誓将求四方。

崎岖指东广,迢递转西江。

行行异川陆,冉冉变温凉。

层峦翳云日,巨浸腾蛟龙。

畏途良险艰,十步九徬徨。

谁谓君门远,万里终能通。

陈情叩阍陛,昩死干贤王。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