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过故相长沙李公门》由明代诗人沈一贯所作,通过描绘长安城的变迁与历史人物的兴衰,表达了对过去辉煌与现今落寞的感慨,以及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首句“长安城中多息壤”,以“息壤”比喻长安城的繁荣与永恒,引出对历史的回顾。接着,“九衢岁月纷来往”描绘了长安城繁忙的景象,时间的流转与人潮的涌动交织在一起。
“当年高门今矮屋,石刻狻猊坐深谷。”这两句对比强烈,高门大宅如今变为矮屋,昔日的石刻狻猊也沉寂于深谷之中,反映了世事的无常和物是人非的感慨。
“几回伛偻始到门,几树公槐尚垂绿。”描述了主人公艰难地来到故相门前,而门前的公槐依然绿意盎然,象征着自然的永恒与人类命运的短暂。
“长沙公,今安在?”提出疑问,表达了对已逝人物的怀念。“海有沧田陆有海,是时白龙常远游。”以自然界的变迁比喻历史的更迭,白龙远游象征着历史人物的离世。
“四海晏然朝委裘,群公方睦足啸傲。”描述了历史上的太平盛世,群臣和睦,但这种景象已成过去。“怀麓堂前操大浮。”提到怀麓堂,可能是对某处遗迹或纪念场所的想象,暗示着历史文化的传承。
“我来寒色照晴光,九衢积雪如群羊。”描绘了诗人来访时的景象,积雪覆盖的长安城,既寒冷又充满诗意。“盘旋路绕千回肠,乃知太行之险不在远,如弦之直死道旁。”通过比喻,表达了对人生道路的艰难与复杂性的思考。
“古来三让原不易,我今难于一辞去。”感叹历史上三让帝位的不易,同时也表达了自己难以离开的决心。“安得中山黄鹄举,缤翻下作空中絮。”希望有如黄鹄般飞翔的机遇,能够自由自在地生活。
“采芝采苓须黑头,课耕课织足自谋。”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追求简单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如何靡费不赀粟,未解苍生一日忧。”批评了社会上浪费粮食的行为,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