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蔡少府之阳武

君归寒食后,犹及县中花。

趋府具茨野,鸣鞭博浪沙。

大河秋色外,使者白云槎。

岂不劳行役,风尘见岁华。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麻]韵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李攀龙所作的《送蔡少府之阳武》。诗中描绘了友人蔡少府即将前往阳武县的情景,充满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旅途的关切。

首句“君归寒食后”,点明了友人蔡少府在寒食节之后返回,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与清明节相连,此时节气已入春末夏初,万物复苏,景色宜人。此句既交代了时间背景,也暗示了友人归来时的季节氛围。

“犹及县中花”一句,通过“犹及”二字,表达了对友人能够欣赏到阳武县内美景的羡慕和祝福。这里的“县中花”不仅指自然界的花卉,也暗含了对友人旅途中的美好体验的期待。

接下来,“趋府具茨野,鸣鞭博浪沙”两句,运用了生动的动词和地点,描绘了友人前往阳武县的行程。通过“趋府”、“具茨野”、“鸣鞭”、“博浪沙”等词语,不仅展现了友人旅途的动态美,也体现了其急切的心情和对未知旅程的好奇与期待。

“大河秋色外,使者白云槎”则将视角拉远,以大河和白云为背景,营造出一种开阔而壮丽的景象。这里的大河可能是指黄河,秋天的景色与使者(即友人)的形象相映成趣,赋予了画面以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象征意义。

最后,“岂不劳行役,风尘见岁华”两句,表达了对友人旅途劳顿的关心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通过“劳行役”和“风尘”这两个词组,形象地描绘了旅途的艰辛与疲惫,同时也暗示了岁月的流转和时光的宝贵。这两句诗情感真挚,既有对友人的深切关怀,也有对生命短暂的深刻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友人旅途的细腻描绘和情感的真挚表达,展现了深厚的友情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是一首富有情感深度和艺术魅力的佳作。

收录诗词(1426)

李攀龙(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 号:沧溟
  • 籍贯:历城(今山东济南)
  • 生卒年:1514—1570

相关古诗词

为殿卿悼亡

歌梁尘未断,舞袖影方閒。

落月窥珠镜,青春暗玉颜。

为云归峡里,窃药去人间。

安得招䰟术,姗姗步幄还。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

答殿卿

故园春草后,书札问同袍。

海岳游当壮,风尘卧正高。

大名诗里出,浮世酒中逃。

顾我仍多病,时危小吏劳。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豪]韵

送获嘉郭明府

仙舟新出宰,秋色渡淇河。

官属诸侯贵,君才百里多。

政齐吴季重,地接卫朝歌。

汉主忧南服,长缨送尉佗。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歌]韵

霅溪徐山人(其一)

风尘馀鬓发,天地此栖迟。

不问家人产,宁求国士知。

门无荷蒉过,邻有灌园期。

得道凭乌几,藏名号鹿皮。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