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十月八日同希周扫松灵石晚步松下怆然有怀以数诗示儿侄辈邀希周同赋时阿同在新城他日当寄之(其三)

长怀邴曼容,远慕蘧伯玉。

养志则安能,寡过亦所欲。

邈哉误儒冠,坐使衣食促。

籯书不论金,终身未易读。

洒扫惭老僧,日食才一粥。

形式: 古风

翻译

长久地怀念邴曼容,深深地仰慕蘧伯玉的风范。
修养意志就能感到安宁,少犯错误也是我所期望的。
多么遥远啊,误入了儒家学者的身份,却让生活变得困顿紧迫。
堆积的书籍不计财富,一生都难以全部阅读完。
打扫清洁自感愧对老僧,每日仅有一碗粥充饥。

注释

邴曼容:古代贤人,此处代表理想中的道德典范。
蘧伯玉:春秋时期卫国贤大夫,以德行高尚著称。
儒冠:儒家学者的帽子,象征知识分子的身份。
衣食促:生活贫困,衣食不继。
籯书:竹箱里的书籍,代指学问和知识。
洒扫:打扫卫生,这里比喻自我修养。

鉴赏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古代贤人的仰慕和自我反思。首句“长怀邴曼容,远慕蘧伯玉”直接抒发了对邴曼容和蘧伯玉两位圣贤的深深敬仰,他们以高尚的品德修养和节俭的生活方式为人称道。诗人感慨自己未能像他们那样修身养性,保持少有过错,这让他感到遗憾,“养志则安能,寡过亦所欲”。

接下来的诗句“邈哉误儒冠,坐使衣食促”揭示了诗人对自己未能实现理想状态的自责,他认为自己被儒家的名利追求所误导,导致生活过于追求物质,这使得他的生活节奏加快,失去了原本应有的平静。“籯书不论金,终身未易读”进一步表达了他对繁琐世俗事务的厌倦,暗示读书求知的道路并非易行,需要一生去研习和实践。

最后两句“洒扫惭老僧,日食才一粥”以僧人的简朴生活为对照,诗人自谦地表示,连僧人的清贫生活都感到惭愧,每日仅有一粥,显示出他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自己生活方式的反省。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比和自省,展现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批判,体现了宋代理学士大夫的道德修养和人生哲思。

收录诗词(18)

谢直(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名希孟。孝宗淳熙十一年(一一八四)进士。历太社令,大理司直(《嘉定赤城志》卷三三)。宁宗嘉定十五年(一二二二)由添差嘉兴府通判罢(《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五之三一)。清光绪《黄岩县志》卷二○有传。今录诗十七首

  • 字:古民
  • 号:晦斋
  • 籍贯:黄岩(今属浙江)

相关古诗词

辰十月八日同希周扫松灵石晚步松下怆然有怀以数诗示儿侄辈邀希周同赋时阿同在新城他日当寄之(其五)

小夫智解短,锥刀竞其身。

养志与养体,孰为能事亲。

堂堂父母躯,浩浩仁义贫。

此贫不以道,此乐岂非真。

我知我天分,人言葛天民。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辰十月八日同希周扫松灵石晚步松下怆然有怀以数诗示儿侄辈邀希周同赋时阿同在新城他日当寄之(其二)

老树谁所栽,及兹上交盖。

峥嵘仰巨樟,秀发怜稚桧。

悠然搅心思,慨我百年外。

我怀引以长,天色惨欲晦。

投床闻夕钟,拥衾不成醉。

形式: 古风

辰十月八日同希周扫松灵石晚步松下怆然有怀以数诗示儿侄辈邀希周同赋时阿同在新城他日当寄之(其四)

先公为直言,蔡林古无书。

家贫卖窗箔,编箨聚所馀。

取之写文字,琐细行虫蛆。

遂令后奕世,衣冠出门闾。

今为执政孙,学与不学欤。

形式: 古风 押[鱼]韵

辰十月八日同希周扫松灵石晚步松下怆然有怀以数诗示儿侄辈邀希周同赋时阿同在新城他日当寄之(其一)

寒光转南陆,夕景上乔木。

层柯荫脩径,疏密散金绿。

缅怀载酒人,萝蔓记遐躅。

行行出林表,烟莽际童牧。

时有种麦儿,挥锄电翻覆。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