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卢四员外宅看饭僧共题七韵

三贤异七贤,青眼慕青莲。

乞饭从香积,裁衣学水田。

上人飞锡杖,檀越施金钱。

趺坐檐前日,焚香竹下烟。

寒空法云地,秋色净居天。

身逐因缘法,心过次第禅。

不须愁日暮,自有一灯然。

形式: 排律 押[先]韵

翻译

三位贤者不同于七贤,我仰慕如青莲般的高洁。
乞食于香积寺,学习水田里的裁衣之道。
僧人挥动锡杖飞翔,信众慷慨布施金钱。
静坐在屋檐下的一日,香烟在竹林中缭绕。
寒冷的天空如佛法之云,秋天的色彩净化了居所的天际。
身体随因缘之法而动,心灵超越次第的禅定。
不必担忧日暮降临,内心自然有一盏明灯照亮。

注释

三贤:指古代三位贤人或隐士。
七贤:指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
青眼:表示尊重或喜爱的眼神。
青莲:象征纯洁,这里指李白。
香积:佛教用语,指寺庙。
水田:象征朴素的生活。
上人:对高僧的尊称。
锡杖:僧人手中的杖,象征修行。
檀越:对施主的敬称。
金钱:指布施的钱财。
趺坐:佛教中的一种坐姿,即盘腿坐。
檐前日:屋檐下的阳光。
法云地:佛教术语,指佛法覆盖的地方。
净居天:佛教中的净土。
因缘法:佛教术语,指一切由因缘和合而生的现象。
次第禅:佛教禅定的一种,按顺序修习的禅法。
日暮:傍晚,象征时间流逝。
一灯然:一盏灯燃烧,比喻内心的光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和谐的佛教生活图景,诗人通过对自然美景与宗教修行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一个宁静、超脱的世界。其中“三贤异七贤”可能指的是不同层次的高僧或修行者,“青眼慕青莲”则表现了他们对纯净之物的向往和追求。

“乞饭从香积,裁衣学水田”两句写出了僧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劳作,他们通过乞食来维持生计,同时也在自然中学习,例如观察水田来理解自然规律。这种生活方式体现了佛教的清贫和顺应自然。

“上人飞锡杖”可能是对高僧或修行者进行某种形式的描绘,他们能够超脱世俗,“檀越施金钱”则显示出信徒们对他们的尊敬和供养。接着,“趺坐檐前日,焚香竹下烟”写出了僧人们在自然环境中静坐冥想,点燃香烛,释放心中的烦恼。

“寒空法云地,秋色净居天”两句描绘了一个清凉宁静的空间,诗人通过对季节和景色的细致描写,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怀。最后,“身逐因缘法,心过次第禅”表明身体随着佛法而行,心灵则通过禅定来净化。

整首诗的最后一句“不须愁日暮,自有一灯然”,给人以深远和安慰的感觉,即使到了晚上,也不必担忧,因为内心中有着智慧的光明引导。这样的结尾强调了佛教中的觉悟和心灵的自足。

收录诗词(382)

王维(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任太乐丞。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名和字的由来。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字:摩诘
  • 籍贯: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
  • 生卒年:721年

相关古诗词

过沈居士山居哭之

杨朱来此哭,桑扈返于真。

独自成千古,依然旧四邻。

闲檐喧鸟鹊,故榻满埃尘。

曙月孤莺啭,空山五柳春。

野花愁对客,泉水咽迎人。

善卷明时隐,黔娄在日贫。

逝川嗟尔命,丘井叹吾身。

前后徒言隔,相悲讵几晨。

形式: 排律 押[真]韵

投道一师兰若宿

一公栖太白,高顶出风烟。

梵流诸壑遍,花雨一峰偏。

迹为无心隐,名因立教传。

鸟来还语法,客去更安禅。

昼涉松路尽,暮投兰若边。

洞房隐深竹,清夜闻遥泉。

向是云霞里,今成枕席前。

岂唯暂留宿,服事将穷年。

形式: 排律 押[先]韵

沈十四拾遗新竹生读经处同诸公之作

闲居日清静,修竹自檀栾。

嫩节留馀箨,新丛出旧阑。

细枝风响乱,疏影月光寒。

乐府裁龙笛,渔家伐钓竿。

何如道门里,青翠拂仙坛。

形式: 排律 押[寒]韵

和宋中丞夏日游福贤观天长寺寺即陈左相宅所施之作

已相殷王国,空馀尚父溪。

钓矶开月殿,筑道出云梯。

积水浮香象,深山鸣白鸡。

虚空陈伎乐,衣服制虹霓。

墨点三千界,丹飞六一泥。

桃源勿遽返,再访恐君迷。

形式: 排律 押[齐]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