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圣到德山即展坐具

呼为云,吸为雨,袭袭清风动寰宇。

笑哭不是等闲声,路见不平应有主。

要斩不平人,不与平人语。

而今何处见踪由,剔起眉毛看鹞子。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以生动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社会不公的深切关注与愤慨。首先,“呼为云,吸为雨,袭袭清风动寰宇”运用自然界的景象来象征社会风气的动荡,清风如同正义之气,能够触动整个世界,暗示着诗人对于社会变革的渴望。

“笑哭不是等闲声,路见不平应有主”这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人间正道的坚持,认为在面对不公正之事时,应当挺身而出,主持正义。这里的“笑哭”并非指真实的笑声或哭泣,而是比喻性的表达,意味着在面对不公时,人们应当展现出坚定的态度,无论是欢笑还是哭泣,都应是为正义发声的表现。

“要斩不平人,不与平人语”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决心。他主张直接面对并解决不公正的问题,而不是与那些维持现状、不愿改变的人进行对话,体现了其强烈的行动主义色彩。

最后,“而今何处见踪由,剔起眉毛看鹞子”则以一种略带讽刺的口吻,表达了对现实状况的无奈与质疑。诗人似乎在问,如今在何处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他以“剔起眉毛看鹞子”的形象,暗示自己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或令人困惑的情况,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对现实的警觉与反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诗人对于社会正义的追求与对现实问题的深刻洞察,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和人文关怀。

收录诗词(162)

释守卓(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定上座桥上立有座主问如何是禅河深处须穷底

辨金要识鍮,觅髓须打骨。

平地激风波,禅河没窠窟。

党理亦党亲,成家又成国。拗拗硗硗,突突兀兀。

无限傍人,眼睛凸出。

形式: 古风

睦州担板

脑后与一锥,头头堕坑坎。

直饶唤不回,也是虚担板。

休担板,透过睦州关,乾坤一只眼。

形式: 古风

云门俱子

俱,俱,本祖丕图。淳风一振,处处欢呼。

百草头上,荐献还殊。

七佛之师亲识面,元来祇是古文殊。

形式: 古风 押[虞]韵

曹山向火因缘日照寒潭明更明

日照寒潭明更明,寥寥虎啸清风生。

寰中阃外应须辨,白玉盘盛铁眼睛。

曹山老,曹山老,正去偏来没处讨。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