蓦山溪

红莲池畔,不让游山景。

闹里却无心,身似藕出泥花静。

壶天妙趣,别有四时春,真应物,宝光明,今古谁人省。

真行道德,显化邪归正。

口应更声随,只是要、寸灵无病。

贪争意尽,道眼自然开,来世外,混京华,积行常平等。

形式: 词牌: 蓦山溪

翻译

在红莲池边,我不愿欣赏山水景色。
身处喧嚣之中,我却无心纷扰,如同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般宁静。
壶天般的奇妙乐趣,四季如春,真实反映万物,珍贵的光明,古今又有几人能理解呢?
真正践行道德,使邪恶回归正途。
言语顺应真理,关键在于心灵纯净无病。
贪婪和争夺之心消退,道的眼界自然开阔,超脱世间,融入繁华,积累善行常常平等对待万物。

注释

红莲:莲花象征洁净。
游山景:游赏山水景色。
闹里:喧闹的城市。
身似:比喻人的状态。
藕出泥花:比喻出淤泥而不染的纯洁。
壶天:指理想中的仙境。
真应物:真实反映万物。
宝光明:珍贵的光明,可能指智慧或精神上的光辉。
寸灵:内心深处的灵性。
道眼:洞察真理的眼光。
积行:积累善行。

鉴赏

这首元代刘处玄的《蓦山溪》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邃的画面。诗人以红莲池畔为背景,强调了内心的清静与超脱。莲花象征着洁净和出淤泥而不染,诗人身处喧嚣之中,心境却如藕花般静谧,体现出对世俗浮华的淡然态度。

"壶天妙趣,别有四时春",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仿佛在微型仙境中体验四季如春的乐趣,这与现实世界的繁忙形成对比。"真应物,宝光明,今古谁人省",进一步揭示了诗人追求的内在真理,认为真正的智慧和光明是内在的,而非外在可见,这种境界并非人人能理解。

"真行道德,显化邪归正",强调道德的力量,认为通过修行可以引导人心向善,纠正错误。"口应更声随,只是要、寸灵无病",表明诗人注重言语的修养,追求心灵的纯净,希望借此消除烦恼。

最后,"贪争意尽,道眼自然开",表达出对放下欲望后的顿悟,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在此体现。"来世外,混京华,积行常平等",诗人期待自己能在纷扰的尘世中保持内心的平和,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以道德行为的积累达到内心的平等。

整体来看,这首词寓言深刻,体现了作者对道家思想的深入理解和实践,以及对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静的执着追求。

收录诗词(65)

刘处玄(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蓦山溪

人间万事,识破真归笑。

恩爱与尘情,譬无常、般般是了。

浮沤幻体,生灭几时休,忘世梦,去贪争,达道真明晓。

微光觉照,应变通深妙。

命住性通天,有自然、无穷降耀。

阳纯阴尽,蜕壳免沉沦,游阆苑,玩瑶池,玉帝金书诏。

形式: 词牌: 蓦山溪

酹江月

陇西余虑,到潍阳秦台,空来空去。

贵府推官同太守,相访临归叮嘱。

壬戌新正,欲邀到府,未见先生许。

处玄重答,这里元宵亦做。

四序孰悟三元,天官赐福,下救阴灵苦。

生在中华崇道德,世赞名传千古。

大醮洪禧,青词奏圣,感应应难遇。

文山作醮,白龟莲衬王祖。

形式: 词牌: 念奴娇

酹江月

厌居人世,似孤云飘逸,鹤升霄汉。

自在无拘空外去,撒手直超彼岸。

到处为家,琴书为伴,信笔闲吟叹。

洞天高卧,任他人笑懒慢。

夏近百尺森松,水帘响亮,飞入龙泉涧。

渴饮霞浆仙会处,童稚唇歌舌诞。

趖了轮回,完全性命,迷者应难赶。

忘名绝利,一任人非人赞。

形式: 词牌: 念奴娇

酹江月

寿过彭祖,更官高一品,石崇贵富。

古往今来人世事,觉了不堪重虑。

归去渊明,乘舟范蠡,先已超升去。

真通道德,趖却死沉阴路。

云步阆苑蓬山,仙乡不夜,各有逍遥所。

过了天元无上道,千载难逢难遇。

石火光阴,浮沤生灭,飞走乌随兔。

速修性命,暗有贤圣提汝。

形式: 词牌: 念奴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