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李攀龙所作的《哭公实(其四)》。诗中充满了对逝者的深切哀悼与缅怀之情,同时也蕴含着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慨。
首联“一虚郎署问,竟负帝乡期”,以“一虚”开篇,暗示逝者生前的虚幻与短暂,与“帝乡期”形成对比,表达了对逝者未能实现理想抱负的遗憾和惋惜。
颔联“此日名堪定,千秋事可知”,点明了逝者在生前的名声与成就,以及对其身后之事的预见,体现了对逝者生平的肯定与对历史评价的思考。
颈联“赋宁为异物,人已不同时”,通过“赋”与“异物”的对比,表达了对逝者才华与命运的无奈与感慨,同时也反映了时代变迁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尾联“橐装高卧尽,椎结旧游悲”,“橐装”指行囊,“高卧”则暗含隐居之意,表现了逝者生前的生活状态;“椎结”可能是指墓碑,表达对逝者墓地的哀思。整句表达了对逝者生活与归宿的感慨,以及对往昔友情的怀念。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逝者生平、成就、命运及与之相关的人事的回顾与反思,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与对生命、时间、历史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