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蚩尤张雾天弥漫,弹章衣拟铭忠肝。
清晨径向殿前奏,欲挽既倒之狂澜。
金矿银矿发已遍,嗟哉此铁不易见。
重卅六两尺半长,铭以铭辞经百练。
当时以此锄奸胥,胆落委鬼寒光舒。
风高殿上满四角,可惜如意意不如。
吁嗟乎,可惜如意意不如,王阳奉诏旋登车。
抚膺国事已如此,孤臣愿向宣州死。
宣州一去不复还,耿耿丹衷照青史。
岂惟公心劲不磨,公物亦足留山阿。
碧花归来尚无恙,见公此物如亲我公,当日一再三摩挲。
铁如意,铁如意,精金要作廊庙器,何为飘零无尺地。
这首诗通过描述赵忠毅公手中的铁如意,展现了其非凡的历史意义与个人情感。铁如意作为锄奸利器,其锋利寒光令人胆寒,象征着正义与力量。然而,赵忠毅公在面对国家大事时,却只能无奈地乘坐马车离去,表达了对无力改变现状的深深遗憾。诗中“抚膺国事已如此”一句,道出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宣州一去不复还”,则暗示了赵忠毅公离开后的命运与决心,他愿意为国捐躯,留下耿耿丹衷照耀历史。这种忠诚与牺牲精神,不仅体现在个人层面,也体现在对国家未来的希望与寄托上。“岂惟公心劲不磨,公物亦足留山阿”,强调了赵忠毅公及其所代表的精神价值,即使在世事变迁中,依然能够留存于人心与历史之中。
最后,“碧花归来尚无恙,见公此物如亲我公”,表达了对赵忠毅公遗物的珍视与怀念,以及对其人格魅力的深刻印象。铁如意作为见证者,见证了赵忠毅公的忠诚与英勇,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情感纽带。整首诗通过铁如意这一物件,串联起个人情感、历史事件与时代精神,展现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借物抒情手法,同时也体现了对忠诚、牺牲与历史记忆的深刻思考。
不详
晓起催残梦,窗灯火半明。
鞭丝调马疾,襆被压舟轻。
澹月落孤影,荒鸡唱一声。
行行冲雾去,盻见日东生。
杨花落后李花新,兴废存亡各有因。
谁向空中唾祸水,一天红日涌金轮。
无愁天子在房州,何事迎銮乏远谋。
不记庐陵幽废日,宫中亲自点牙筹。
霓裳一曲韵悠扬,天上人间乐未央。
却笑连宵烽火急,三郎犹自捉迷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