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作霖石》由明代诗人李孙宸所作,通过描绘“作霖石”的形象,展现了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深邃的哲学寓意。
首句“削成奇石倚芙蓉”,以“削成”形容石头形状独特,犹如被精心雕琢;“倚芙蓉”则暗示着这奇石与周围的环境和谐相融,如同芙蓉花旁的一块点缀,既突出了石头的形态之美,也营造了一种清雅脱俗的氛围。
次句“乳注沧溟别有宫”,进一步描绘了“作霖石”的神秘与独特,仿佛从大海深处涌出的乳白色水流,形成了一个独立的世界,充满了未知与想象的空间。
“地拟傅岩霜更早,天疑娲氏补无功”两句,运用了傅岩(古代传说中的炼石之地)和女娲补天的典故,将“作霖石”置于神话般的背景之中,不仅增加了诗歌的浪漫色彩,也赋予了石头以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蛟龙在伏犹吹雾,石燕将飞似掠风”描绘了“作霖石”周围生动的自然景象,蛟龙潜藏于石下,偶尔吹动雾气,石燕即将展翅飞翔,掠过微风,生动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
最后,“共向东山占起色,谢公忧乐与人同”表达了诗人对“作霖石”与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的向往,以及对谢灵运(字公义,东晋著名诗人)忧国忧民情怀的共鸣,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整首诗通过对“作霖石”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美与哲学思考的深度,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和对人文关怀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