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似则不是,是则不似。动兮行云,静兮止水。
能随缘,不堕类。百草头上老僧,二仪已前自己。
莫将此个形骸,枉挂他人唇齿。
这首诗是宋代禅师释正觉所作,以禅宗的视角探讨了"似与不似"的哲学问题。"似则不是,是则不似"表达了一种超越表象的真理观,即事物看似如此,却又非真实;看似不似,却恰恰是真实的本然。"动兮行云,静兮止水"运用自然景象比喻心境,动态如行云,静止如止水,体现了禅宗对动静无常的理解。
"能随缘,不堕类"强调顺应自然,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或类别,保持自由自在的状态。"百草头上老僧,二仪已前自己"进一步表达了禅者的自我觉醒和超脱,即使在最平凡的事物中也能找到自我的存在。最后两句"莫将此个形骸,枉挂他人唇齿"劝诫人们不要过于执着于外在形象,以免被他人评说所束缚,回归内心的宁静。
整体上,这首诗寓言深刻,富有禅意,展现了禅师对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
不详
岩岩山有秋痕,淡淡云无宿根。
入极一默之底,出成三昧之门。
用不勤,湛若存,澄弗清兮搅不浑。
八字眉低,四方口阔。发色松雪寒,目光岩电烁。
橐籥之空,枢机之活。
其间勿你安排,里许是谁造作。
影草不彰兮妙触无瘢,没身不殆兮长生有药。
身心自然,松石亡年。春云閒似鹤,秋水远连天。
虚能外应,默守家传。东西南北,一等周旋。
刹刹尘尘,随应现身。百川之月,百华之春。
阿你随宜手眼快,更谁敢议骨头贫。
道交德邻,主主宾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