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郑严州四首(其三)

严山少平田,严俗稀惰民。

书生坐黄堂,肯诧硎刃新。

定以清净化,坐啸物自春。

绿野人荷锄,使君聊岸巾。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翻译

山间贫瘠少平整的土地,风俗粗朴懒散的村民。
书生坐在官署中,对崭新的磨刀石感到惊讶。
他决心以清明廉洁治理,静坐啸歌万物自显生机。
农夫们在绿色田野扛着锄头劳作,太守随意地披着头巾漫步岸边。

注释

严山:贫瘠的山。
少平田:土地不平整。
严俗:粗朴的风俗。
稀惰民:懒散的村民。
书生:读书人,指官员。
黄堂:官署。
硎刃新:崭新的磨刀石,比喻政务新锐。
清净化:清明廉洁。
坐啸:静坐啸歌,表达治理有方。
物自春:万物自然生机勃勃。
绿野人:田野上的农夫。
荷锄:扛着锄头。
使君:古代对太守、县令的尊称。
聊岸巾:随意披着头巾,表示轻松自在。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乡村生活的画面。"严山少平田"暗示了地方偏远,土地平坦,人口稀疏。"严俗稀惰民"反映了当地风俗淳朴,人们勤劳程度不高。然而,主人公书生担任地方官("坐黄堂"),他以清明廉洁的态度治理,希望通过自身的德行影响环境,使得万物自然复苏,如同春风一般带来生机("坐啸物自春")。最后两句写到农夫们在绿色田野上劳作,而官员("使君")则轻松地披着头巾,展现出一种和谐而闲适的场景。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比和描绘,赞美了官员的清廉与亲民,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体现了宋代士大夫对于理想治世的追求。

收录诗词(54)

陈鉴之(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送郑严州四首(其二)

父老迎使君,舟楫桐江波。

那知使君心,一片烟雨蓑。

杖藜对客星,清风双嵯峨。

沙鸥公故人,应为小婆娑。

形式: 古风 押[歌]韵

送郑严州四首(其一)

诸贤适江海,梧竹孤凤吟。

愿言正王度,祈招嗣清音。

亦为胶西董,反慰及物心。

未可赋柏舟,天眷宗社深。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陪守斋至玉湖书院作

天垂大溪碧,近树齐远山。

水气涵野色,缥缈亭数间。

维昔文节公,孤标凛群奸。

飘然两屐齿,云岩遍跻攀。

此地足佳致,差不远市阛。

寿峰顾而喜,筑屋娱亲颜。

吴兴富台榭,往往携歌鬟。

公独抱书来,小舟破潺湲。

花澹水纹丽,鸟啼人意闲。

读易发妙蕴,不惟评马班。

著述五百卷,星芒照人寰。

天街几绣鞍,蹀躞趋豹关。

河来砥柱立,一老菰蒲湾。

守斋领客游,秋风韵枯菅。

我诵壁间文,徙倚藓石斑。

德人不可见,月白渔舟还。

形式: 古风 押[删]韵

寄题长溪杨耻斋梅楼楼乃其先世读书之所

乃翁爱书书满楼,万轴插架堪汗牛。

乃翁爱梅梅绕楼,千年老干如苍虬。

梅护群书俗尘绝,书对梅梢滋味别。

有时掩卷静倚阑,檐角一枝擎淡月。

雁行编简相从久,笔砚收功竟无负。

儿孙登楼凛生敬,谓此梅花乃先友。

一新丹雘焕枅栱,黄卷依然对姬孔。

汲泉不是灌梅花,培养君家读书种。

袍香青紫云路同,盛事何翅继乃翁。

后来应有跨灶者,百花头上文正公。

吾知乃翁好梅意,不独区区为名第。

霜飙天地惨无色,谁得东皇第一义。

惟梅气禀独超卓,首送春风入书幄。

对之心地悟理学,此是天民尹先觉。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