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不栽一株桑,不种一粒粟。
口体每轻肥,仓库常满足。
蓬门漏不蔽,你居大华屋。
常怀知愧心,少恣无明欲。
这首诗通过对比贫富差距,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感慨和对物质欲望的反思。诗人以“不栽一株桑,不种一粒粟”开篇,暗示了自己生活中的清贫,与后文“口体每轻肥,仓库常满足”的富人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对比不仅揭示了社会阶层的差异,也反映了人们对物质享受的追求与对精神世界的忽视。
“蓬门漏不蔽,你居大华屋”一句,形象地描绘了贫富之间的居住条件的巨大反差,进一步强调了社会不平等的现象。而“常怀知愧心,少恣无明欲”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身处境的自省和对过度欲望的警醒,倡导了一种节制的生活态度。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深刻地反映了宋代社会的某些现实问题,同时也传递出了一种超越物质追求的精神价值观念。它提醒人们在追求物质富足的同时,不应忘记内心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和谐共生、节俭朴素的价值取向。
不详
(一○七七~一一三二),俗姓夏。年十四祝发受戒。公四年,访道方外。徽宗崇宁初,往嘉禾依净照于资圣寺悟法。政和初,出住仪真资福寺。三年(一一一三),先后居镇江府焦山寺、真州长芦寺。七年,居建康府蒋山寺。钦宗靖康间住灵岩尧峰院(《中吴纪闻》卷六)。高宗绍兴二年卒,年五十六。为青原下十三世,长芦崇信禅师法嗣。事见《慈受怀深禅师广录》,《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六有传
一鼠变蝙蝠,群鼠相庆贺。
飞鸣觉身轻,自喜脱猫祸。
日中不见物,夜里长忍饿。
不如做鼠时,窟里饱眠卧。
贫穷难作福,富贵易造罪。
有力无道心,有心无财贿。
有福有道心,百中无一二。
不见老瞿昙,福慧二严美。
佛为大医王,留经治众病。
众生虽读经,展转不相应。
病是贪嗔痴,扫除爱净尽。
贪嗔痴不除,无缘了真性。
贪夫如扑满,不虑满时祸。
未盈犹可存,已满终归破。
君看石齐奴,不义蓄财货。
吃剑为绿珠,至死不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