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门行

两崖夹道立削铁,涧水悲鸣浅飞雪。

上有石城连天横,剑戟相磨气明灭。

出门下瞰山盘纡,石磴斗落十丈馀。

敌来仰首不得上,百万渠能当一夫。

井蛙未识河山广,分明到此生狂想。

岂知天险乃误人,祸首子阳终衍昶。

渭水秦川指顾中,剑门空复老英雄。

传檄将军真得意,落星愁杀卧龙翁。

形式: 古风

翻译

两边峭壁如铁般直立,涧水哀鸣如轻飘的白雪。
高处有石城横贯天空,兵器交错闪烁着寒光。
走出门外俯瞰,山路曲折,石阶陡峭直下十多丈。
敌人来了只能抬头望,无法攀登,区区万人怎能抵挡这孤胆英雄。
井底之蛙怎知天地之大,到这里竟生出妄想。
谁曾想天险反成困局,首恶子阳最终败亡。
渭水秦川尽收眼底,剑门关只剩老将感叹岁月。
传令将军志得意满,却让卧龙先生愁肠百结。

注释

削铁:形容峭壁陡峭如刀削。
悲鸣:形容涧水声音凄凉。
石城:坚固的城墙。
剑戟:古代兵器,此处代指战争。
盘纡:山路曲折。
石磴:石阶。
渠:相当于'他',此处指敌人。
狂想:过分的想象或幻想。
衍昶:延续,这里指败亡。
指顾:一指一顾之间,形容距离近。
空复:徒然,白白地。
卧龙翁:诸葛亮的别称,这里泛指有才能但未展抱负的人。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雄险的山川景象,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刻画,展现了诗人对于边塞战事的沉思与感慨。开篇两句“两崖夹道立削铁,涧水悲鸣浅飞雪”直接将读者带入了一幅刀剪般的山峦之中,山涧之水发出哀鸣声,似乎也被这险峻的环境所感染。

接下来的“上有石城连天横,剑戟相磨气明灭”则描绘了高耸入云的城堡与兵器间摩擦出的火星,显现出战争的紧张氛围。诗人通过对自然山势和人造军事设施的描述,强调了这一地理之险峻,对敌人的阻遏作用。

“出门下瞰山盘纡,石磴斗落十丈馀”则是从高处俯瞰山脉蜿蜒曲折,巨石滚落如飞,使人感到这自然之险峻非同小可。紧接着的“敌来仰首不得上,百万渠能当一夫”则直接表达了这种地形对于防御战事的重要性。

然而,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的情感开始转向反思。通过“井蛙未识河山广,分明到此生狂想”这一比喻,诗人似乎在暗示那些未经世事的简单生物如何对宏大的自然与战争局势无动于衷,而人类却因此陷入深深的忧虑之中。

最后,“岂知天险乃误人,祸首子阳终衍昳”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这些“天然”的防御工事是否真的能阻挡灾难的疑惑。随后,“渭水秦川指顾中,剑门空复老英雄”则是对过去战役的回忆与怀念,似乎在追思那些曾经在这里建立功勋的勇士。

末尾的“传檄将军真得意,落星愁杀卧龙翁”则可能是在赞美某位将领的英勇,也许同时暗含了对战争结果的担忧与无奈。整首诗通过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以及对战争情境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历史洞察。

收录诗词(624)

孙应时(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峡中歌

峡中翠壁何峥嵘,排空百雉如层城。

重楼复道明丹青,神剜鬼刻斧凿精。

呀然裂入兀不崩,飞流罅出悬珠璎。

旌旆夹道缤逢迎,霜锋雪锷立万兵。

奇峰十二剑削成,真赝等好不可评。

天柱拔立千仞擎,团团石骨莹玉冰。

傍有岩穴半开扃,飞仙之宅凝神清。

虾蟆下饮腹不盈,背负阴壑深窈冥。

金碧满洞层云生,泓泉泠泠琴筑鸣。

林端黄牛老不耕,滩回白日随人行。

石马只耳梦偶灵,神祠箫鼓何铿铿。

江流万古郁不平,四时雷霆风雹声。

天垂匹练相回萦,日月避隐韬光明,朝云暮雨犬吠晴。

山腹人家真画屏,亦有竹阁连松亭。

褰裳可登呼可应,但愁蛮语无由听。

我来溯峡才几程,所见如许心骨惊。

阳台滟滪次第经,磨砺笔锋吾敌勍。

形式: 古风

庭下小桧

苍苍岁寒姿,凛凛凌云干。

何为事蟠蹙,充君眼中玩。

翔鸾与偃盖,不如沟中断。

高冈有同根,天风拂河汉。

形式: 古风 押[翰]韵

毗陵龚君以崇见投古风思致不凡依韵答之(其一)

驱车适古道,道古世已今。

翳翳逃空虚,幸有跫然音。

欢言指万里,握手再沈吟。

得无霜露繁,恐复江汉深。

我闻道渴者,朵颐望梅林。

至味难诳口,达士多远心。

天渊本旷荡,鸢鱼各飞沈。

相期昆崙颠,弄月鸣瑶瑟。

形式: 古风

毗陵龚君以崇见投古风思致不凡依韵答之(其二)

松柏有佳色,矫矫涧谷涯。

要经鸾凤栖,岂怨人迹遐。

匠石初未逢,千岁甘枯槎。

万牛送明堂,亦不以自誇。

奇物固落落,念此毋叹嗟。

君看蒿蓬茂,正足供鸣蛙。

深根忍霜雪,生意日已嘉。

终然拔青云,勿虑岁月赊。

形式: 古风 押[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