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李殿丞端州砚

鲛龙所窟处,其石美且坚。

蛮匠斲为砚,汉官求费钱。

持归向都邑,争乞如瓦砖。

岂识万里险,谬窃好事传。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翻译

鲛龙居住的地方,那里的石头既美丽又坚硬。
当地的工匠把它雕琢成砚台,汉朝官员们却要高价购买。
他们把砚台带回到都市,竞相索求,如同对待瓦片和砖头。
他们哪里知道这背后经历了万水千山的艰难,只是误传为佳品罢了。

注释

窟:洞穴,这里指鲛龙的居所。
蛮匠:指非中原地区的工匠。
斲:雕刻。
汉官:汉代的官员。
瓦砖:比喻寻常物品,与砚台形成对比。
万里险:形容路途遥远且艰险。
谬窃:错误地认为是珍贵的。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得李殿丞端州砚》,主要描绘了端砚的珍贵和流传过程。首句“鲛龙所窟处”以神话传说中的鲛人居所比喻端砚的产地,暗示其非凡质地。次句“其石美且坚”直接赞美砚石的精美与坚硬,显示出其制作价值。接下来,“蛮匠斲为砚,汉官求费钱”描述了即使工艺粗糙,这种砚台仍因其稀有而被官府高价追求。

诗人进一步指出,砚台被带往都邑后,“争乞如瓦砖”,人们竞相索求,将其视作寻常瓦砖般易得,反映出社会上对端砚的追捧。然而,“岂识万里险”一句揭示了砚台背后长途运输的艰辛不易,而“谬窃好事传”则表达了对这种过度追捧现象的微妙批评,认为人们对端砚的价值认识有误,只是盲目跟风。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端砚的制作、流传和人们对其的追捧,寓言性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风气,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艺术品独特见解的审美鉴赏。

收录诗词(2914)

梅尧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1002~1060

相关古诗词

得陈天常屯田斑筇竹二枚

客初西蜀来,遗我双筇竹。

上有红泪斑,断非湘娥哭。

尝闻帝魂哀,嚎血滴草木。

春露洒更鲜,殷痕侵粉绿。

截为扶衰杖,万里出浴谷。

今来入我手,君勤意有嘱。

区区四十年,重趼生两足。

冠丱三男子,且与诗书读。

翁虽文章穷,尚以字遮目。

忍弃不以教,携归事樵牧。

故兹九节赠,用助老追逐。

杨朱非为岐,贾谊非为鵩。

及其悲恸时,岂不沾盈掬。

挥之傥著物,无迹染林麓。

因持此竹纹,勿叹前人独。

形式: 古风

得欧阳永叔回书云见来客问予动静备详

昨日使人回,闻君与之坐。

君问我何为,但云思寡过。

寡过真未能,得便北窗卧。

此趣今已深,世间谁与和。

形式: 古风 押[个]韵

得曾巩秀才所附滁州欧阳永叔书答意

客从淮上来,往问故人信。

袖衔藤纸书,题字远已认。

既喜开其封,固觉减吾吝。

新诗不作寄,乃见子所慎。

向来能如今,岂有得观衅。

南方岁苦热,生蝗复饥馑。

忧心日自劳,霜发应满鬓。

知予欲东归,晓夕目不瞬。

贫难久待乏,薄禄藉沾润。

虽为委吏冗,亦自甘以进。

相望未得亲,终朝如抱疹。

形式: 古风

得韩持国书报新作茅庐

闻君作茅庐,正在西轩西。

定移旧蔬圃,稍改新药畦。

其高如伯鸾,况亦有隐妻。

今方汉德盛,不必之会稽。

形式: 古风 押[齐]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