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几经人事变,又见海涛翻。
徒起如山浪,何曾洗至冤。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时间流转、世事变迁的宏大景象,通过对比海涛的翻腾与人生的起伏,表达了对冤屈洗清的渴望。诗人巧妙地运用“几经”一词,既指历时之久,又暗示事物反复发生的轮回性。而“又见海涛翻”,则是直接描写海浪的起伏变化,也象征着社会和历史的变动不居。
“徒起如山浪”,形容波涛如山般高大,凸显了其力量与威猛。同时,“徒”字也带有一丝无奈和空虚之感,表明这些波涛虽然壮观,却也可能是空有其表,无法触及到更深层次的真相或冤屈。
“何曾洗至冤”,则是诗人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对往昔积怨、旧恨的深切怀念和渴望清洗。这里的“冤”字,暗指那些未能得到昭雪的不公正事件或个人的委屈。诗人希望借助海涛之力,将这些沉重的心灵负担冲刷干净。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自然景象与内心世界,抒发了对历史、时间和冤屈深刻的思考,以及一种超越现实寻求精神救赎的情怀。
不详
祖籍渤海蓚县(今河北景县),先世为山东名门“渤海高氏”。唐朝后期名将、诗人,南平郡王高崇文之孙。能诗,计有功称“雅有奇藻”。他身为武臣,而好文学,被称为“落雕侍御”。《全唐诗》编诗一卷
不将真性染埃尘,为有烟霞伴此身。
带日长江好归信,博罗山下碧桃春。
关山万里恨难销,铁马金鞭出塞遥。
为问昔时青海畔,几人归到凤林桥。
长川终日碧潺湲,知道天河与地连。
凭寄两行朝阙泪,愿随流入御沟泉。
帝舜南巡去不还,二妃幽怨水云间。
当时珠泪垂多少,直到如今竹尚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