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长道中作饥来驱我去二首寄呈刘卢二御史(其二)

饥来驱我去,去去复何如。

我饥亦何惭,所叹为此躯。

明发着征衫,薄暮投郊墟。

烟林号怒风,牛背立饥乌。

境恶梦多悸,愁孤郁难舒。

念初别乡邦,短楫穿菰芦。

眼中两御史,炯炯冰在壶。

清游失追攀,负此山绕湖。

我行日已西,回首风牵裾。

两公饫文章,笔端吐新腴。

愿言继残膏,龟肠正空虚。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刘一止创作的《天长道中作饥来驱我去二首寄呈刘卢二御史》的第二首。诗中描绘了诗人因饥饿而被迫上路的情景,以及沿途所见的凄凉景象和内心的愁苦。

首句“饥来驱我去”,直接点明了诗人的处境——饥饿迫使他不得不踏上旅程。接着,“去去复何如”表达了诗人对未知旅途的迷茫与不安。诗人自问:“我饥亦何惭?”这句话看似自责,实则表达了对自身境遇的无奈与感慨。他感叹的是,身体的饥饿尚可忍受,但更为痛苦的是,这具躯体的存在本身便是一种束缚与负担。

“明发着征衫,薄暮投郊墟。”描述了诗人清晨出发,傍晚时分投宿于郊外村落的情景。这一句通过时间的变化,暗示了旅途的漫长与艰辛。接下来,“烟林号怒风,牛背立饥乌。”描绘了一幅凄凉的画面:烟雾缭绕的树林中,狂风怒号,牛背上站立着一只饥饿的乌鸦。这不仅渲染了环境的恶劣,也映射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助。

“境恶梦多悸,愁孤郁难舒。”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煎熬与恐惧。恶劣的环境引发了他频繁的噩梦,而孤独与忧愁则使他的心情难以得到缓解。最后,“念初别乡邦,短楫穿菰芦。”回忆起当初离家时的情景,诗人乘坐小船穿梭于芦苇丛中,预示了他此次旅程的艰难与孤独。

“眼中两御史,炯炯冰在壶。”转而赞美两位友人(刘卢二御史)的高洁品质,他们的目光如同冰壶中的冰块一般清澈明亮,象征着他们高尚的人格与纯洁的心灵。诗人在此表达了对友人的敬仰之情。

“清游失追攀,负此山绕湖。”遗憾自己未能与友人一同享受清雅的游览,辜负了环绕湖水的美景。最后,“我行日已西,回首风牵裾。”描述了诗人日落时分继续前行的场景,风中飘动的衣襟仿佛在诉说着他的不舍与无奈。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面对生活困境时的坚韧与悲凉,同时也表达了对高尚人格的向往与追求。

收录诗词(364)

刘一止(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宣和三年进士,累官中书舍人、给事中,以敷文阁直学士致仕。为文敏捷,博学多才,其诗为吕本中、陈与义所叹赏。有《苕溪集》

  • 号:太简居士
  • 籍贯:湖州归安(今浙江湖州)
  • 生卒年:1078~1160

相关古诗词

拱州道中二首(其一)

城楼百尺兀相望,帝作东辅拱神州。

当日隋家漕渠柳,至今春在末梢头。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尤]韵

拱州道中二首(其二)

柳条明媚欲变色,便想春思浩无涯。

行人手挽不忍断,云此生意方萌芽。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麻]韵

家侄季高作诗止酒戏赋二首(其一)

渊明出从任,初亦计林田。

一朝倦束带,唾弃如飘烟。

无酒每从人,兹事若可怜。

醉来便逐客,卿去我欲眠。

了知此贤胸,醒醉皆超然。

胡为遽止酒,而作止酒篇。

此身役万物,不使一物偏。

有偏即是累,在性皆非圆。

我樽可忘酒,我琴故无弦。

携琴玩空樽,惟我乐也天。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家侄季高作诗止酒戏赋二首(其二)

渊明赋止酒,止酒未尝止。

今朝诗固云,从此真止矣。

我观他日诗,说酒特未已。

必饮诚有累,必止亦非理。

无如作病何,聊用忘忧耳。

得失定相半,随遇无彼此。

胡为我阿咸,深拒坚壁垒。

子言故多师,乌有与亡是。

独此止酒诗,字字如信史。

恐子昧圆通,未究真正义。

当观诸世间,一一等幻戏。

死生尚云尔,何乃较醒醉。

操瓢起相从,无为乏我事。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