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飞来峰(其二)

领取空濛意,丛林五月寒。

雨如椎博浪,石可枕邯郸。

渐觉身非肉,傥由山是丹。

分明旧相识,故作面生看。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寒]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飞来峰游览时的独特感受与思考。首句“领取空濛意,丛林五月寒”以“空濛”二字开篇,营造出一种朦胧、深远的意境,仿佛引领读者步入一个超脱现实的空间。五月本是绿意盎然的季节,但在诗人眼中却显得格外清冷,这不仅是自然景象的描述,也暗含着诗人内心情感的投射。

接下来,“雨如椎博浪,石可枕邯郸”两句,运用比喻和典故,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雨如椎击博浪,形象地描绘了雨势之大,仿佛连绵不绝的雨滴如同重锤般敲打大地;而“石可枕邯郸”,则借用了古代成语“邯郸学步”的典故,暗示在这片静谧的环境中,石头似乎也有了生命的温度,可以作为休憩的依靠。这两句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也蕴含了诗人对生命状态的反思。

“渐觉身非肉,傥由山是丹”则表达了诗人对自我存在本质的深入思考。随着游览的深入,诗人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并非纯粹的物质存在,而是与周围环境、尤其是山石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的联系。这里的“山是丹”,可能象征着山石中蕴含的某种精神力量或内在的真理,使人在自然之中找到了心灵的归宿。

最后,“分明旧相识,故作面生看”两句,揭示了诗人面对熟悉的景物时,却产生了新奇的感受。这种“旧识新看”的体验,既是对自然之美的重新发现,也是对自我认知的一种突破。诗人通过这次游览,不仅欣赏到了自然风光的美丽,更是在心灵深处经历了一次深刻的自我对话与成长。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作者在自然景观中的独特感悟,以及对生命、自我、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它不仅是一次视觉上的旅行,更是一次心灵上的探索与觉醒。

收录诗词(282)

倪元璐(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同汉逸康侯步出灵鹫寺踞石饮流萧然自远

祗是无他供,家常石一支。

册云侯洞口,诏水使诗脾。

味去僧无几,福踰佛不知。

三人谁免俗,判一与沙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发足灵鹫抵天竺便访峰丹二上人

闻之刘梦得,只此外何奇。

青得山无奈,白为云可知。

亲僧因佛面,刻竹是花诗。

道破真名字,西来第几支。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送陆鲲庭计偕

习说又三载,逢人胆过头。

衙官班屈宋,儿子第融修。

伸纸只无畏,上书非有求。

管城飞食肉,相法必封侯。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再至飞来

偶然成小别,几许阅悲叹。

召鹤僧持节,埋花蝶挂冠。

松巢新竹攘,山法野云干。

喜有峰犹在,知他飞去难。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