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千里得晋献之保母碑及砚索诗

客从王家来,示我王家物。

云是彼樵者,垦山之所得。

升沉有时节,至宝不浪出。

祖先暨儿息,嗜好俱第一。

青毡未渠失,近代无此笔。

观其逼人处,造次神品入。

石遗半缺齧,行草百十七。

昭陵不可及,季孟精爽集。

天地倏开张,鬼神为之泣。

泓也玉璧姿,肯为泥沙没。

呜呼黄祊殉,人事止枯骨。

临池例饮墨,有底鹅领识。

夫君矧其后,妙契过漂石。

居然今视昔,年数正八百。

形式: 古风

翻译

客人从王家来,给我展示王家珍藏。
说是樵夫砍柴时,偶然得到的宝贝。
事物兴衰有定数,稀世之宝不会轻易出现。
祖先和子孙,对这宝贝都无比喜爱。
青毡虽旧未丢失,但这种笔近世已罕见。
看它逼人的风采,即使是匆忙之作也是神品。
石刻残缺,行书草书共一百十七件。
昭陵的珍品也无法相比,这里汇集了季孟的精气神。
天地瞬间开阔,连鬼神也为之动容。
这如玉璧般的美,怎甘愿埋没在尘土中。
唉,黄祊为此牺牲,只留下人间的枯骨。
古人临池研墨,鹅毛笔尖辨识其妙。
您的才情尤其出众,超越了那块漂石。
如今回顾往昔,岁月已流逝八百年。

注释

客:来访者。
王家:王氏家族。
彼樵者:那位樵夫。
垦山:砍柴。
升沉:盛衰。
至宝:稀世之宝。
祖先暨儿息:祖先和后代。
嗜好:喜好。
青毡:古时的珍贵物品。
渠:已经。
逼人:引人注目。
造次:匆忙。
石遗:石刻。
行草:行书和草书。
昭陵:历史上的陵墓。
季孟:杰出人物。
天地倏开张:天地忽然开阔。
鬼神:神灵。
泓也:比喻极美。
肯:愿意。
黄祊:代指某人。
殉:牺牲。
临池:古人常在水边研墨。
鹅领:鹅毛笔尖。
夫君:尊称对方。
妙契:绝妙的契合。
居然:竟然。
昔:过去。
年数:时间。
八百:八百年。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位客人从王家归来,带回了王家的珍贵物品,并向诗人展示。这些物品包括一块由古樵者所得的美石和一方精致的砚台。诗中透露出这些物品不仅价值连城,而且承载着祖先的嗜好与精神,是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

诗人通过对这些物品的观察,感受到了它们所蕴含的文化和历史意义,以及对古人的敬仰之情。昭陵,即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被誉为难以企及的典范,而季孟,即孔子弟子的名号,代表了道德的传承。

诗人还提到天地间的自然法则与鬼神的哀泣,以及晋献公时期的玉璧和黄金,这些都是中华文化中极为珍贵的象征。最后,诗人感慨于世事无常,只留下枯骨,而自己则要像古人一样,珍视这些文化遗产,将它们镌刻在心。

整首诗语言华丽,意蕴深长,体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赞美,以及对于历史沧桑和物是人非的深切感悟。

收录诗词(877)

苏泂(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见怀

颜渊乐箪瓢,曾子日三省。

闭门谢往还,安此寂寞境。

闲来爱我地,止渴望梅岭。

玄谈破月胁,心对日光炯。

荣枯百年事,如一弹指顷。

吾侪各老大,妙契形问影。

回味久乃知,酒固不胜茗。

形式: 古风

世事

世事一翻手,诗书三折肱。

江湖多白雨,魂梦杂青灯。

同好才如此,言归有未能。

平生飞动意,元不羡鹯鹰。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蒸]韵

四月十三日晓梦入试枕上口占(其二)

行年今已是七十,况世非皆七十翁。

柏儿安女莫迟我,我入泰华游衡嵩。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东]韵

归越中所居

闲居寡人事,栖迟倦所务。

雅志归去来,青山越中住。

爻辞玩往圣,门荫资先祖。

虽云隐遁情,尚眷诸亲故。

岁时酒一尊,聊乐我东土。

采莲樵风径,看竹兰亭路。

心亨体攸适,干禄靡希遇。

百年傥有程,庶近严光墓。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