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吴江三高祠

三高祠前秋水波,客来吊古悲且歌。

季鹰鲁望桑梓敬,蠡也笾豆理则那。

生为越人身相越,百计谋吴吴乃灭。

真忧乌喙将无情,兔死狗烹肝脑裂。

飘然携家湖海游,捧心人与同扁舟。

越人誇功铸金像,于吴孰曰非仇雠。

行装重宝久弥厚,清高之风绝何有。

奉尝堪笑木肠儿,忍睹荒台麋鹿走。

江风肃肃枫叶寒,扣舷折我青琅玕。

灵胥怒抉海潮起,殷若雷鸣过雪滩。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元末明初诗人谢应芳的《过吴江三高祠》诗,以深沉的历史感和浓郁的情感色彩,描绘了对古代三位贤士的追思与感慨。诗中通过“三高祠”这一地点,引出季札、范蠡和伍子胥这三位历史人物的故事,展现了他们或忠诚、或智慧、或英勇的不同人格魅力。

首句“三高祠前秋水波,客来吊古悲且歌”,点明了地点和氛围,秋水波光粼粼,访者在祠前凭吊古人,心中涌起悲凉之情,同时又以歌声表达对先贤的敬仰。接下来,“季鹰鲁望桑梓敬,蠡也笾豆理则那”两句,分别提到了季札(季鹰)和范蠡(鲁望),表达了对他们的尊敬之情,同时也暗示了他们在处理国家大事时的智慧与策略。

“生为越人身相越,百计谋吴吴乃灭”一句,聚焦于伍子胥,他虽出身越国,却为了吴国的灭亡而付出巨大努力,体现了他的忠诚与牺牲精神。“真忧乌喙将无情,兔死狗烹肝脑裂”则是对伍子胥命运的感慨,即便在胜利之后,他也未能逃脱被杀的命运,这种无情的现实让人痛心。

“飘然携家湖海游,捧心人与同扁舟”描述了范蠡功成身退,与家人一同泛舟湖海的生活,与世无争,享受着自由与宁静。“越人誇功铸金像,于吴孰曰非仇雠”则反映了后人对范蠡的褒奖与对伍子胥的评价,虽然两人在历史上扮演的角色不同,但都被视为对吴国的威胁。

“行装重宝久弥厚,清高之风绝何有”是对范蠡财富与名声的肯定,以及对他在功成名就后仍保持清高的赞美。“奉尝堪笑木肠儿,忍睹荒台麋鹿走”则是对伍子胥命运的讽刺,即使在死后,他的陵墓也荒废,麋鹿在其间自由奔跑,象征着英雄末路的凄凉。

最后,“江风肃肃枫叶寒,扣舷折我青琅玕。灵胥怒抉海潮起,殷若雷鸣过雪滩”四句,以自然景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肃穆而壮丽的氛围,仿佛伍子胥的灵魂在海潮中怒吼,雷鸣般的声响穿越寒冷的雪滩,既是对伍子胥英勇形象的再现,也是对历史英雄精神的颂扬。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追忆与反思,表达了对忠诚、智慧、英勇等高尚品质的赞美,同时也对历史的无情与英雄的悲剧命运发出了深深的感慨。

收录诗词(273)

谢应芳(元末明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自幼钻研理学,隐白鹤溪上,名其室为“龟巢”,因以为号。授徒讲学,议论必关世教,导人为善,元末避地吴中,明兴始归,隐居芳茂山,素履高洁,为学者所宗,有《辨惑编》、《龟巢稿》等

  • 字:子兰
  • 号:龟巢
  • 籍贯:常州武进(今属江苏)
  • 生卒年:1295~1392

相关古诗词

六柳庄为沈太守作

彭泽五株柳,清风千载馀。

顾余心乃心,修名难与俱。

所以树六柳,于焉结吾庐。

门前有流水,树下堪钓鱼。

我柳已成阴,岂不怀放归。

人生一趋舍,世事纷万殊。

善学柳下惠,风雨慎攸居。

继迹子陶子,亦曰姑徐徐。

谁其知此心,南山默如愚。

形式: 古风

和郜彦清州判莫春寓僧舍

箧藏湘帙心云香,手阅金经掩竹房。

门外不知春早晚,绿阴池满日初长。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阳]韵

刘旭斋过娄江客舍作诗赠之

方欲题诗寄草堂,远劳移棹过沧浪。

十年同饮三江水,一笑相逢两鬓霜。

田野无人鸦种麦,漕渠通海蟹输芒。

凭君莫话悲秋事,且复持杯送夕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简吴江朱志道诸昆仲

去年长至听埙篪,转眼今年又此时。

棣萼喜存兵后树,梅花早绽雪前枝。

西山近日无烽火,东阁何人共酒卮。

儿辈此归今问讯,吴音变楚莫相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