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清代诗人姚燮在乘船从杨庄渡河至吴门的途中所作,以纪事写怀的形式,描绘了旅途中的种种感受与思考。
开篇“行路日益近,讹言日益多”,诗人描述了随着行程的推进,流言蜚语也越来越多的情景。接着,“信之尽不疑,中道将如何?”表达了对未知和谣言的担忧,以及在旅途中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理智的思考。
“昔言丹陵危,昨下兰陵阿。昨言兰陵阻,今已毗陵过。”通过连续的地点变换,展现了诗人旅途的快速进展,同时也暗示了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坚韧与适应能力。
“视水仍涟漪,望山仍嵯峨。”描绘了沿途自然景色的美丽与壮丽,尽管遭遇了诸多困难,但诗人依然能够欣赏并赞叹大自然的美。
“且倾樽中浆,平此心中颇。”在旅途中,诗人通过饮酒来暂时忘却烦恼,寻求心灵的平静。
“心颇不能平,击箸还浩歌。”即使内心仍然波澜起伏,诗人选择通过歌唱来表达情感,展现了一种积极面对生活困境的态度。
“何以声悲凉,绝不惊鼋鼍。”诗人询问为何歌声如此悲凉,却并未惊扰到水中生物,寓意着他的哀愁虽深,却未对周围世界造成影响。
“瞬息抵金阊,维缆城西河。”最终,诗人抵达目的地,心情复杂,既有对旅程结束的释然,也有对旅途经历的感慨。
“到耳乡人音,欢笑原无他。”听到家乡人的声音,诗人感到欢笑,这背后是对家的思念和对故乡的深深依恋。
“始将九地魂,复挂千尺柯。”这句话可能是在形容诗人内心的挣扎与矛盾,既渴望深入探索未知,又担心前行的艰难。
“遍询得其详,证合无异科。”在询问后,诗人得到了详细的解释,这些解释与他心中的预期相符,体现了他对事物的理解和判断。
“噩梦胡不安,馁气胡不和?”诗人反思自己的忧虑和恐惧,质疑为何会感到不安和饥饿,可能是在探讨内心的恐惧与现实的不匹配。
“稽首谢上天,谁实瘳我瘥?”诗人向天祈祷,感谢上天的帮助,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激之情。
最后,“惊定心转悲,有涕还滂沱。”在经历了惊吓之后,诗人的心绪变得更为悲伤,泪水如雨般落下,可能是对旅途中的种种经历和感悟的深刻反思。
整首诗以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旅途体验,展现了诗人面对困难与挑战时的坚韧、乐观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