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一百零二首(其六十七)

唤作如如,早是变了也。

那堪世尊拈花,百鸟衔花,南泉一枝花,灵云见桃花,石上栽花。

总是虚花,且莫眼花。

野老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形式: 偈颂

翻译

名为永恒,其实已改变。
世尊拈花微笑,百鸟传递花朵,南泉禅师的花,灵云看到桃花,石头上种花。
都是空幻之花,切勿被迷惑。
田野老者不觉国家衰亡,对岸还在吟唱靡靡之音《后庭花》。

注释

唤作:叫做。
如如:永恒、不变的样子。
变了也:已经发生了变化。
世尊:佛教中的佛陀。
拈花:以花示法,禅宗公案。
百鸟衔花:象征佛法传播。
南泉一枝花:禅宗典故,指南泉普愿禅师。
灵云见桃花:灵云禅师看到桃花,可能寓意春天或禅悟。
石上栽花:象征无法留住的瞬间。
总是:总是如此。
虚花:虚幻的花朵,比喻空幻的事物。
且莫:暂且不要。
眼花:眼睛被迷惑。
野老:乡村老人。
亡国恨:国家衰亡的悲痛。
隔江:隔着江面。
后庭花:《玉树后庭花》,南朝陈后主所作,被视为亡国之音。

鉴赏

这首诗名为《偈颂一百零二首·其六十七》,作者为宋代僧人释绍昙。诗中以“如如”起头,暗示了一种超越世俗理解的境界,然而紧接着指出这种境界已有所变化,暗示世间万物无常。接着通过列举“世尊拈花”、“百鸟衔花”、“南泉一枝花”、“灵云见桃花”和“石上栽花”的意象,描绘出佛法中的花开花落,象征生命的短暂与无常。

“总是虚花,且莫眼花”进一步强调这些花并非实有,而是心灵的幻象,提醒人们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最后两句“野老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借古喻今,以“野老”不知历史变迁,仍在欣赏艳丽的“后庭花”(可能暗指靡靡之音),讽刺了世人的沉迷与忘却,表达了对世事变迁、物是人非的深深感慨。

总的来说,这首诗寓言深刻,语言简洁,以花为载体,揭示了佛法中的无常观和世事沧桑的主题。

收录诗词(891)

释绍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理宗淳祐九年(一二四九),住庆元府佛陇□□禅寺。景定元年(一二六○),住平江府法华禅寺。五年,住庆元府雪窦资圣禅寺。度宗咸淳五年(一二六九),住庆元府瑞岩山开善禅寺。元成宗元贞三年卒。有《希叟绍昙禅师语录》一卷、《希叟绍昙禅师广录》七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居径《拜呈日本国栗棘庵诸位尊属禅师》。诗,以辑自《语录》《广录》者及其中单编之偈颂编为六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 字:希叟
  • 生卒年:?~一二九七

相关古诗词

偈颂一百零二首(其八十一)

玩犀牛,呼小玉。一种风标,十分尘俗。

勤巴子病入膏肓,老盐官笑含鸩毒。

花簇簇,锦簇簇,云峰老人曾刮目。

我从山水窟中来,自谓一生看不足。

看不足,眨得眼来,云归幽谷。

形式: 偈颂

偈颂一百零二首(其三十五)

有一物,黑似漆,常在面门出入。

骑声盖色,妙密中险崖。倒用逆施,险崖中妙密。

三世诸佛远之愈亲,白牯狸奴得之转失。

法华不惜眉毛,为汝当阳拈出。

夭夭矫矫,粼粼皴皴,将谓南山鳖鼻,却是天台楖?。

形式: 偈颂

偈颂一百零二首(其十六)

头上漫漫,脚下漫漫。

拈掇不得,地阔天宽,老僧住持事繁。

形式: 偈颂 押[寒]韵

偈颂一百零二首(其三十八)

高不高肤寸,低不低太华。

深不深蹄涔,浅不浅溟渤。

法华高低深浅,瞒诸人一点不得。

诸人高低深浅,亦瞒法华一点不得。

尽情画断,更莫论量。

缀钵饭抄云子白,晴瓯茶泛雪花香。

形式: 偈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