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君之出矣三章(其二)发应天府

人生孰无志,常恐时难逢。

隐士抱令德,显将树奇功。

顾已何拙讷,薄游向吴中。

山阳既□□,淮淝亦从戎。

遄归五湖澨,沦薄大江东。

钟阜宏帝宅,英俊集群公。

南冠幸成贷,短褐愿归农。

缪与曲台议,披云睹飞龙。

龙光烛宇宙,幽滞庶昭融。

忽祗齐甸役,河山方复重。

去乡日益远,怀亲心转忡。

徒劳倚闾望,书札难可通。

秦淮何浩浩,行子无留踪。

驱车出关去,仰睇冥飞鸿。

鸿飞不可驾,策马临北风。

形式: 古风

翻译

人生谁没有志向,常常忧虑时机难得。
隐士怀抱高尚品德,显赫将领树立奇功。
自问才智平庸,只能轻装前往吴中游历。
山阳之事结束,淮淝一带也加入战事。
迅速回归五湖边,命运沉浮在长江东岸。
宏伟的钟阜成为帝王居所,英雄豪杰聚集一堂。
幸运得以免除南冠之辱,只愿穿粗布衣回归田园。
错误参与宫廷纷争,如拨云见日,见到飞龙。
龙光照亮了整个天地,困顿之人有望得到解脱。
忽然被征召到齐地服役,河山重任又压上肩头。
离乡越来越远,思念亲人的心更加强烈。
徒然倚靠在村口期盼,书信难以传递消息。
秦淮河水浩渺,行者踪迹全无。
驾车出关而去,仰望天空飞翔的大雁。
大雁无法驾驭,只能策马迎着北风前行。

注释

孰:谁。
恐:忧虑。
令德:高尚品德。
显将:显赫将领。
拙讷:笨拙、不善言辞。
吴中:古地区名,今江苏苏州一带。
山阳:古代地名,今江苏淮安附近。
淮淝:淮河和淝水,均为古代河流。
遄归:迅速返回。
沦薄:命运沉浮。
南冠:囚犯的帽子,代指囚徒。
农:农业,回归田园。
缪:错误。
曲台:宫廷。
冥:深远、高远。
鸿:大雁。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谢肃的作品,名为《自君之出矣三章(其二)》。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表达了一种深切的怀念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人生孰无志,常恐时难逢。”开篇两句即点出了人生总有所追求,但又担心机遇难以遇到,这是一种对于生活、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感慨。

“隐士抱令德,显将树奇功。”诗人通过隐逸之士怀抱美德和显赫武将建树非凡功业来表达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以及内心的向往。

“顾已何拙讷,薄游向吴中。”这两句则流露出诗人对于过去时光的回顾,以及对未来旅途方向的选择。这里的“吴中”通常指的是古代的江南地区,是一个富庶繁华之地。

接下来的几句:“山阳既□□,淮淝亦从戎。遄归五湖澨,沦薄大江东。”诗人描绘了自己旅途中的所见所感,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述,表达了一种对于远离家乡、游历四方的复杂情感。

“钟阜宏帝宅,英俊集群公。南冠幸成贷,短褐愿归农。”这里诗人提到了宏伟的帝王宫殿和聚集的才俊之士,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简单生活的向往,以及渴望戴上南方特有的竹笠、穿上粗布衣衫回归田园生活的愿望。

“缪与曲台议,披云睹飞龙。龙光烛宇宙,幽滞庶昭融。”诗人通过描述自己参与政事的场景,以及对飞龙(象征着高贵、权力)的观察和想象,以此来表达对于政治生涯的期许与展望。

“忽祗齐甸役,河山方复重。去乡日益远,怀亲心转忡。”接下来的两句,则是诗人对于远离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的表达。这里的“忽祗”可能指的是时间的流逝,“齐甸役”则可能暗示了重重困难和劳累,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来比喻时光飞逝和个人经历。

最后几句:“徒劳倚闾望,书札难可通。秦淮何浩浩,行子无留踪。”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书信往来的渴望,但却因为距离遥远而难以实现的失望,以及对自己的流浪生涯和未留下任何痕迹的感慨。

“驱车出关去,仰睇冥飞鸿。鸿飞不可驾,策马临北风。”诗歌最后通过描写自己驾车离别、仰望高空中飞翔的大雁,以及无法驯服这些鸟类和策马面对北风的场景,以此来表达一种对于自由与归属的深切向往。

收录诗词(392)

谢肃(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寒亭

朔风凛凛雪漫漫,未是寒亭分外寒。

六月火云天不雨,请君来此凭阑干。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寒]韵

禽言二首(其二)著新脱故

蚕茧方成四月初,鸟能早计巧相呼。

谁知机杼声才息,已有王官来索租。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虞]韵

禽言二首(其一)子规

刚道故乡如许好,其如游子不归何。

自从五柳先生死,空染千山泪血多。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歌]韵

舒州下寨驿题壁

北堂无老信来稀,十载秋风雁自飞。

今日满头生白发,千山乡路为谁归。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微]韵